>>> 2007年第2期
唐代下博考
作者:张丽敏
【摘要】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西南的隋唐墓葬出土一批砖志,其墨书题字表明下博村附近即是唐代下博县城的具体位置。本文结合相关史料,考证了下博县的历史沿革和唐代下博县的军事、经济情况。
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河北省考古工作者为配合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施工,在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西南发掘了一批隋唐时期的墓葬,共43座,出土各类文物160余件。其中出土的唐代砖形墓志,不仅记述了这些墓葬确切的下葬年代,同时有关下博县的记载为我们探寻唐代下博县城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唐下博城的确定
此次出土的砖志共6件。其一出土于22号墓墓室封门外的填土内,为长方形,上有3行墨书题字:“维大周长安三年(703年)岁次癸卯冀州下博县崇□乡礼宾□杨行立□□□县之南二里平原永为铭记。” 32号夫妻合葬墓出土两件砖志,也为长方形,皆有墨书题字,一为:“景龙三年(709年)岁次己酉三月戊午十五日冀州下博县中冀乡李神男知□□在城南一里;”一为:“维垂拱三年(687年)岁次丁亥三月乙丑朔三日丁卯李妻张铭记。”另一件砖志发现于下博村东南1公里的安庄附近的唐墓中,志文为:“维贞元六年(790年)岁次庚午五月□□朔廿日乙酉冀州下博县怀义乡武里故人王□亲男季良命终于此以为铭记。”
上述墓志分别记其墓在“县之南二里”或“城南一里”,确切地指明墓地在当时的下博县城之南一、二里处。唐代1里约合今454米,比现在的里稍短。墓志所记应该是大致的里数,并不十分精确。按已发表的发掘报告所记,墓地“位于下博村西南200米”,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唐代墓葬集中在东北部[1]。据此可知,位于墓地东北方向的下博村及偏西一带应该就是唐代的下博县城。发掘报告还称该墓地“西北距深州市区约15公里”,而清道光年间的《深州直隶州志》有“深州直隶州域地图”(图一),其上标有“下博故城”,并记:“下博故城,在州治东南三十里,即今下博村。”[2]以此图与发掘报告中墓地位置示意图相比较,可见下博故城的位置与现在的下博村基本一致。考古工作者在对下博村及其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时,也发现了隋唐时期的建筑遗物、遗迹,因此推测下博村附近就是唐代的下博县城。
二、下博的历代建置
下博县自西汉初始设,始终是县一级建置。按《深州直隶州志》载:“汉高帝初置下博县,属信都国,下博县之名始此。”[3]至王莽时更名为闰博县,有《汉书·地理志》记“下博,莽曰闰博”。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信都国改为乐成国,延光元年(122年)又改为安平国,下博县所属随之变更。
西晋武帝时,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建置,下博县属冀州安平国。《晋书·地理志》载:冀州“州统郡国十三”,其中安平国统县8,为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观津、扶柳、广宗、经。南北朝时期,冀州下设的长乐郡,辖包括下博在内的10县。 郦道元曾在《水经注· 浊漳水、清漳水》中记载浊漳水流经下博地的情况:“(浊漳水)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衡水又北,经邬县故城东。……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北,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曲。”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建置,下博县曾分属河北道的深州或冀州所辖。据《新唐书·地理志》“深州饶阳郡”条记载:“下博,本隶冀州,贞观元年(627年)来属。州废,还隶冀州。后又来属,开元二年(714年)隶冀州。永泰元年(765年)复来属。”深州兴废不定,故下博的属州也不定。从时间来看,下博先属冀州,并一度为冀州治。同书又记:河北道冀州信都郡“本治信都,武德六年(623年)徙治下博,贞观元年(627年)复故治。”也就是说,下博县曾作过4年冀州州治,贞观元年改属深州,故而不再为州治。
深州为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新唐书·地理志》“深州饶阳郡”条还记:“武德四年以定州之安平、瀛州之饶阳置,寻徙治饶阳。贞观十七年(643年)州废,县还故属。先天二年(713年),以瀛州之饶阳,冀州之鹿城、下博、武强,定州之安平复置,……县七:陆泽、饶阳、束鹿、安平、博野、乐寿、下博。”
综合上述两段文字,下博县在唐初始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饶阳郡,贞观十七年深州废,再归属冀州。先天二年再置深州,下博为辖县,开元二年下博又隶冀州,至永泰元年再属深州。
下博村墓地中37号墓墓志记“维大周长寿二年冀州下博县故人刘厚河妻王铭记”,武则天的大周长寿二年即693年,下博时属冀州辖;22号墓墓志记载墓主葬于长安三年,即703年,32号墓墓主李神葬于景龙三年,即709年,当时下博县亦属冀州,从而印证了《新唐书》所记载的贞观十七年至先天二年(643~713年)深州被废的史实。安庄1号墓墓志记其下葬时间为贞元六年,即790年,也标为“冀州下博县”,推测下博在“永泰元年复来属(深州)”之后,曾再属冀州。也就是说,在唐前、中期的行政区划中,下博县曾反复隶属冀州、深州。
宋代在原深州一带置静安军,下博县归入其中,并于雍熙四年(987年)正式更名为静安县。《宋史·地理志》记:“静安,望,本汉下博县。周置静安军,以县隶,俄复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又隶静安军。雍熙二年(985年)军废,还属,三年废,四年复置,改今名。”《深州直隶州志·地域志》也记有:“宋太平兴国七年以下博县属静安军,雍熙四年军废,
以下博属深州,寻移深州治于下博,废陆泽间。”[4]在宋代雍熙四年废静安军之后,下博不仅归属深州,还一度作了深州的州治所在地。
宋代黄河屡屡决堤,其中一次“商胡决河,自魏至于恩、冀,乾宁入于海”[5]。这次商胡决口,黄河改道北行,从河南溥阳向东北折汇入永济渠,分东、北两个方向分别流经恩州和冀州,至乾宁(今山东青州一带)入渤海。其中经过冀州北流的一支在下博城一带与胡卢河交汇,水患不断,人们纷纷举家迁徙,严重影响了下博一带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唐时可称繁华一时的下博从此一蹶不振。这也正好与《深州直隶州志》所记“后圯于水”的内容相印证。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以州治静安县省入”[6],下博县作为县一级行政单位便不复存在了。到了清代,有关下博的记载已很少,且只作为古迹出现。如《深州直隶州志》中记有下博故城,“深州直隶州域地图”也标有“下博故城”,其位置与今唐墓出土砖墓志所记一致。
三、唐代下博的军事、经济状况
在历史上,下博一带“无高山大林阻、漳滏滹沱之险,燕赵用兵此为必争之地”[7]。有唐一代,下博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役,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
其一在初唐。唐高祖李渊的开国过程中,王师曾与刘黑闼军在下博一带发生过激战。按《旧唐书·刘黑闼列传》记载:唐武德五年“六月,黑闼复借兵于突厥,来寇山东。七月,至定州,……高祖遣淮阳王道玄、原国公史万宝讨之,战于下博,王师败绩,道玄死于阵,万宝轻骑逃还。由是河北诸州尽叛。”
其二在“安史之乱”后期。当时,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与唐师“据河以战”,败退至贝州临清(今山东临清),再战,又败,最后退至下博,展开第三次大规模激战。此战唐朝勒大军和回纥部军队联合起来,将史朝义之乱军打得一败涂地,死伤无数,尸体甚至阻塞了河道。《新唐书·仆固怀恩列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