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浅谈

作者:刘友恒 李秀婷




  五代后,北方战乱频仍,临济宗活动中心南移。后来,在禅宗五家中的沩仰、云门、法眼三家法嗣相继断绝的情况下,临济、曹洞二家传承不衰,而临济宗门庭最盛,有“儿孙遍天下”之誉,成为禅宗的主流。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将宗望(翰离不)领兵攻真定,宋真定府路马步兵副总管陈淬率军抵御,宗望破宋军5千人,陈淬的妻儿8人被金兵杀死。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真定府路都钤辖刘翊率部昼夜搏战,真定知府李邈招募民众数千人助战,坚守四旬,城被攻破,刘翊自缢,李邈被捕。临济寺应是此时遭兵燹而被毁为焦土的,“唯塔独存,岿然于瓦砾中”。
  金灭北宋后,为了加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极力倡导佛教。世宗时期是金代的全盛时期,虽对佛教采取了有节制的保护政策,但世宗本人喜欢巡游名山古刹,营建塔寺,优遇名僧,加之其生母贞懿太后出家为尼,更是为此大兴土木,并对各大寺赐田、施金、特许度僧,表示对佛教的支持。在此历史背景下,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命官吏率高行师德于原唐澄灵塔故址前20步处重建九级砖塔,大定二十五年竣工,现存澄灵塔即为此时之遗物。塔身第一层正面嵌“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额,1966年地震时坠毁的塔刹残片上即铸有“大定二十五年平山县匠人铸相轮”字样[6]。根据义玄行状、寺院沿革和塔之现状分析,此碑文中关于建义玄舍利塔的记述是值得信服和引以为据的。
  碑文后半部分自“皇朝抚有方夏”始,首先谈及海云大师主持并重兴临济寺之事。海云,法名印简,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生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自幼出家,礼中观沼公为师,11岁受具足戒。后卓锡燕京庆寿寺,从学中和璋,续其禅法,继任住持。后又云游四方,传法授戒。海云历事元朝四位皇帝,并深受敬重。成吉思汗曾称海云为小长老,并让其与师傅统管僧尼事务。太宗三年(1231年),窝阔台汗特遣使赐以“称心自在行”。定宗二年(1247年),贵由汗颁诏“命师统僧,赐白金万两”。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皇帝即位,颁降诏恩,显遇优渥,命师复领天下僧众,……给以银章”。忽必烈早在藩邸时期就曾召海云到漠北讲法,太子真金降生时并请海云摩顶立名。1242年,海云曾将其弟子刘秉忠(后来成为元朝政治家)举荐给忽必烈,受到忽必烈的喜爱和信任。海云道行孤高,朝野所重,是被元朝尊为国师的9个汉僧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与蒙古贵族建立密切关系的第一位汉地佛教僧人。宪宗七年(1257年),海云“趣画天风海涛飞云之状于(山西大同)华严西壁,诘朝而逝,年五十六。还葬庆寿之西南隅,赐谥佛日圆明大宗师。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赵为塔……”[7],“其中一座,即建在临济寺内”[8]。
  蒙元兴起,统领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的都元帅史天泽开府真定期间,积极维护民族传统和中原先进文化,贯彻“仁政爱民”思想,对真定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真定“成天下之剧郡,四方之都会”。1235年,“岁在乙未,镇阳史帅疏请(海云)住持府中之临济禅寺。师重念祖师道场之地,即应命。既至,乃为兴修成壮丽”[9]。尽管他住持临济寺仅一年余,但在他的努力下,临济寺得以重兴,“复为十方禅寺”,“殿宇佛像庄严完好”,时人称之为“临济中兴名匠”。元人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记述了他看到的临济寺山门:“其三门下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竹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妙。”由此一斑亦可窥知当时临济寺繁盛之全貌,足见海云禅师驻锡临济寺时间虽短,但却为有元一代临济寺及临济宗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对此,赵孟在奉敕撰写的《临济正宗碑》中有记:“师住临济院,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此而中兴焉。”[10]“临济之道,犹日丽天”[11]正是此时对临济宗的高度赞誉。
  其后碑文还记述了义玄大宗师传授之法及临济宗传承大略、立碑缘起和碑铭。“师传授之法,曰‘三玄三要,宾主料拣,四喝八棒’之属。”义玄弘法以棒喝接引学众,以“三玄(即三种原则)、三要(即三个要点)、四宾主(通过师问生或宾主答的方法来衡量对方悟境的深浅)、四料拣、四照用(针对悟境程度对不同的参学者进行说教的方式)等方法化导沉迷,要人们断绝一切向外驰求之心,坚信人人皆有佛性。义玄的弟子有灌溪志闲、宝寿沼、三圣慧然、兴化存奖等20余人,门叶繁荣,成一大宗派。而后世临济宗的法系都出于存奖之下。为明了起见,笔者将碑文所记临济宗至十九世的世系传承列表附后(附表)。
  与一般所立碑石不同的是,此碑落款年月日处空白,无具体立碑时间,但据碑文“至元丁亥秋八月,雪堂赉圣上御香,将诣杭浙诸名刹焚修祝禧,……因与僧统满公议,将以师之道行刻之贞石,以诏学者”,该碑刻立时间应在元世祖至元丁亥,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或稍后。立石功德主雪堂,曾任江淮福建等处释教总统。总统,系元代僧官,世祖时于路以上设总统所,管领各地佛教之事,统辖僧录司、僧正司、都纲司,掌理僧尼词讼,凡遇僧尼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府共同处理。长官为总统,下设书吏、公使人等。当时碑立于何处碑文中并无提及,然此碑因系雪堂于至元二十四年春过镇阳(今正定)拜临济祖塔时与僧统满公商议刊刻的,故应立于临济寺。但《常山贞石志》、《金石萃编》等金石著作中均未收录此碑文,可见该碑佚失较早。该碑文中的“满公”为庆寿满,而《临济正宗碑》中则记为筚庵满。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派别。唐朝以后,佛教“一花开五叶”,形成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家分立弘扬的局面,其中临济宗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历经宋、元、明各代久传不衰,至清初方略有减色。日本僧人荣西曾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和淳熙十四年(1187年)两次入宋参学,回国后首创临济宗,学徒云集,朝野尊尚,至今仍为日本佛教派别中的重要一支。由此可见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临济宗的祖庭——正定临济寺内现存碑石有明正德十六年《重修临济塔记》、清道光十年《重修临济寺碑记》、明代住持际昆自记功德刻石、清乾隆元年刻雍正十二年加封20位名僧谕旨刻石。日本友人赠送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佛教临济宗的创立、传承及历史地位增添了重要内容,其中的这件《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更是研究义玄宗师、临济寺兴衰和临济宗系的弥足珍贵的史料。
  ————————
  [1]张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卷45《金石》、卷10《坛祠》。
  [4]《元史》卷159,中华书局,1976年。
  [5]《高僧传》三集卷21。
  [6]1966年3月邢台地震时,澄灵塔铁制塔刹坠毁,部分残片现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7][9]见《大蒙古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禅师碑》。
  [8]河北佛教协会:《禅》,1989年3期。
  [10]见元至大二年赵孟奉敕撰《临济正宗碑》。
  [11]见元至顺元年《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载清道光《常山贞石志》卷20。
  〔责任编辑:成彩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