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唐山博物馆藏皮影影卷
作者:唐山博物馆
三、 影卷的鉴别
随着皮影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收藏也成为热点。特别是在唐山,自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开始关注皮影的收藏、买卖。2005年“国际皮影节”在唐山举办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皮影收藏热潮。但以前多侧重影人及场景方面,影卷并不引人注目。五六年前,影卷的收藏处于低迷状态,在旧书市场上经常能见到抄写工整、保存齐全的早期影卷,且价格不高。但现在影卷也如影人、场景一样很难搜集,并出现了造假现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鉴别:
1、从年款看。造假者往往在时间稍晚的影卷封面或封底处添加早年的年款,以提高其身价。有的添加字体与影卷内字体相差太大,很容易鉴别。但现在造假手法比较高明,字体模仿影卷内容,几乎可以乱真,需仔细观察,通过它的墨迹或者细微处的运笔情况来区分。
2、从纸张看。清代影卷用纸绝大部分为当地产的茅草纸,少数用竹纸。民国时期竹纸渐多,但茅草纸仍占主流。茅草纸韧性较强,因为影卷要经常翻看,时代越早纸张显露的毛性越强。而民国以后的纸张制作多添加化学原料,光滑但缺少了韧性,字迹似浮在纸张表面,而缺少沉淀感。
3、从装订看。清代影卷的装订方式有三种,或为纸捻,或先用纸捻装内文,再用线装封皮,或直接用线装订。线为手工纺棉线。民国时期几乎全用线装订。早期影卷装订线的磨损程度及颜色同纸张相符,造假的影卷表面是旧痕,实际上被包封起来的线为人工做旧。
4、从使用痕迹看。影卷因为唱影必备,边角多有磨损,经常使用的下面有磨损的凹陷痕迹。因为当时演出时多使用油灯,所以有些影卷上还有烟熏痕迹。从内容看,使用过的影卷为了演唱方便,断句处多有标注。
唐山皮影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称唐山皮影“因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而影卷作为重要的皮影藏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生活特点,同时具有戏剧、书法、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大搜集力度,并及时做好整理研究工作,在拓展藏品的同时,将现有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展示、宣传,使之成为唐山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成为弘扬唐山地方文化的基点。
执笔:鲁杰、王春斌、姚芳、张颖
〔责任编辑:成彩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