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清初直隶书家群研究
作者:朱万章
四、 权臣书家群——魏裔介、魏象枢、杜立德、励杜讷、李、王熙、郭、冯铨
魏裔介(1616~1686年)是顺治、康熙两朝的重臣[10],时人称其为自宋代欧阳修以后,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相,历职长久并“展其嘉谟”之人[11],在清初政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另一名臣魏象枢并称“二魏”。他字石生,号贞庵,一号昆林,直隶柏乡(今河北柏乡县)人。顺治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不仅政绩突出,位列名臣,更在理学、辞章、书法方面颇有建树,著有《屿舫集》、《昆林小品》、《兼济堂集》、《鉴语经世编》等。
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号庸斋,晚年因康熙帝赐“寒松堂”匾额,故自号寒松老人,直隶蔚县(今河北蔚县)人。顺治年间进士,官刑部尚书。他精研理学、书法及诗歌,其书行笔流畅,笔正墨润,结体正欹错落,倚侧取势,能得米芾遗韵。有论者称其为清初直隶名人中书法最具特色者,谓其书法能摆脱以董其昌为时尚的影响,宗法米元章,奇险而劲健,并谓其书法不同于一般的馆阁体,点画间有六朝墓志遗韵[12]。这种评论显示出魏象枢在清初直隶书家群中确乎可脱颖而出,不同于普通的官吏书风(图三)。
杜立德(1611~1691年),字纯一,号敬修,直隶宝坻(今天津宝坻县)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太子少保、刑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等,在任上颇有建树,极得朝廷内外嘉许[13]。工书法,师法颜真卿。
励杜讷(1628~1703年),字近公,直隶静海(今天津静海县)人。康熙年间举鸿博,授编修,官至刑部右侍郎。康熙二年纂《世祖实录》,诏选善书之士,杜讷试为第一。有论者认为他是“当年极被赏识的宫廷书家”[14],这是很有道理的。史载其尝“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15],说明他很注重书写技巧,并长于书写小字(图四)。其子励廷仪(1669~1732年)亦擅书,涉猎《圣教序》,兼及虞世南、褚遂良,在家学之外,别取前人之长。
李(1625~1684年),字坦园,直隶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人。顺治进士,累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其文章开一代风气之先,并精天文、地理之学;工书法,师法颜真卿、董其昌。著有《心远堂诗集》。
王熙(1628~1703年),字胥庭,又字子雍,号幕斋,一号瞿庵,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市)人,王崇简子。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历官庶吉士、检讨、侍讲学士、经筵讲官、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著有《文靖公集》。
郭(1622~1690年),字芝仙,号快庵,一号快圃,直隶清苑(今河北清苑县)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历官检讨、赞善、山西按察司知事、内阁学士等。在词曹40年,鸿篇巨制多出其手,善书法,与沈荃有“南沈北郭”之称[16](图五)。
冯 铨(1595~1672年)是明清两朝之大学士,也是宠臣。他字振鹭,一字伯衡,号鹿庵,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他在明天启年间依附魏忠贤,得以重用,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在任时排挤东林党人,权势炙手可热。入清后,得到摄政王多尔衮及顺治帝的宠幸,于顺治元年(1644年)应征入内院协理机务,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文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等。在位上继续排斥异己,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有才无德的官僚代表[17]。他曾收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并将此帖与其它名帖汇刻为《快雪堂法帖》,并著有《瀛洲赋》和《独鹿山房诗集》。
五、儒学和遗民书家群——孙奇逢、王馀佑、张盖、申涵光、殷岳、庞垲、杨思圣
孙奇逢(1585~1675年)是清初名儒,与黄宗羲、李并称清初三大儒。他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晚年寓居河南辉县夏峰村讲学,人称夏峰先生。又因明清两朝11次征而不仕,被世人称为“孙征君”[18]。孙奇逢年轻时颇有用世志,曾参与对魏忠贤党羽的抗争,亦曾参与抗击清兵,但终未能遂志。入清后潜心治学,著意于理学,是清初朱王调和学派的首倡者之一[19],著有《夏峰先生集》、《读易大旨》、《理学宗传》、《畿辅人物考》、《北学编》等。其弟孙奇彦,顺治中以贡生知武城县,亦擅书,传世作品有《行草书七言两句诗轴》。
王馀佑(1616~1684年),字介祺,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今河北新城县)人。无功名,尝从孙奇逢“学兵法”、“讲性命之学”,“隐居教授,不求闻达”[20],从其游者数百人。王氏兼具文武之才,著有《八阵图》、《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略图》、《涌幢草》及文集等。同时兼擅书法,时人称其“书法遒逸”[21]。
张盖,字覆舆,一字命士,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少敦气节,以能诗而闻名。明亡后,得狂疾,尝游历山西、湖北、河南、山东诸地,及归,则自闭于土室之中,虽妻子亦不得见,惟与申涵光、殷岳交善,称“畿南三才子”[22]。张盖尤工五言诗,兼精草书。其诗以哀愤见长,多自毁其稿。《清史列传》称其工草书,时人杂著称其“或作狂草累百过,至不可辨识乃已”,其草书“如枯藤怪石,空山老衲,如虫蚀木,如锥划沙,如龙如象,如利戈矛,如强弓矢,可谓奇矣”[23]。
申涵光(1619~1677年),字和孟,一字凫盟,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申佳允之子。少颖异,博涉经史,以诗闻名。因父殉国难,明亡后绝意进取。康熙七年(1668年)诏征山林隐逸之士, 魏裔介将荐之,申力辞乃止。擅诗文、书法,曾以理学训其弟,使其立身扬名,著有《聪山集》、《荆园小语》。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清初名流诗翰卷》,均为清初文坛名流书赠申涵光之诗文,计有魏裔介、王士禄、刘体仁、米汉雯、魏学渠、曹而堪、章在兹、朱彝尊、王士、张玉裁、张玉书、颜光敏、吴伟业等13人[24],说明作为遗民的申涵光与当时政坛、文坛名人均有广泛的交往。
殷岳(1603~1670年),字宗山,一字伯岩,直隶鸡泽(今河北鸡泽县)人。他曾于顺治初年任睢宁知县,申涵光移书劝之,慨然罢归,与涵光唱和相乐。后南游福州,客死闽地。能诗善书,著有《留耕学堂集》。其书传世极少,现在所见惟有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所藏《行草致姐夫尺牍卷》,论者谓此书“和气载柔,藉右军之雅健消解清臣之宽和”[25],诚为的评。
庞垲(1657~1725年),字霁公,直隶任丘(今河北任丘市)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举人,试鸿博,授检讨,官福建建宁知府。工诗文词翰,善小行楷,著有《丛碧山房集》,其为诗“主于平正冲淡,不求文饰”[26],恰如其书法,无拘无束,颇得性灵之气。
杨思圣(1621~1664年),字犹龙,号雪樵,直隶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官四川布政使。擅书画,尤工于诗,尝作五君咏,以思圣及魏象枢为最,时并称“杨魏”,著有《且亭诗集》。书法方面“擅晋人书法”[27],则与当时尊董之时尚不同。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