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清初直隶书家群研究
作者:朱万章
六、 直隶书风及其历史因缘
当然,仅以上述四类书家群来概括明清之际直隶书家群未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这一地区的书坛现状,其中不少书家同时兼属多种群体,但这种简单的归类至少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直隶书家群的构成提供了有利的参照。笔者曾对这一时期的岭南书家群及其书风作过探讨,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忠烈书家;二是遗民书家;三是释氏书家;四是贰臣书家[28]。就人数而言,四类书家群中遗民与释氏书家占主流,这与当时岭南地区远离政治中心、不少南明王朝之文人学士南下广东并逃禅或隐逸山林的历史情境是分不开的。士人之南下影响了当时广东文人的抉择,因而出现了“沧桑之际,粤中士人多从彼教游,所谓十家王谢九为僧也”的局面[29]。而作为京畿之地的直隶地区,书家们处于政治权力交汇的中心,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相比较南方地区的书坛来说,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清初,以佞臣冯铨为代表的“北人”占据了朝廷之要职。据史书记载,顺治帝曾于顺治十年(1653年)启用曾被罢黜的冯铨,并着其以文之优劣考核官员。冯铨为贬抑“南人”,遂上奏曰:“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可嘉。今兹考释,亦不可止取其文之优者而用之,文行优长,办事有能者,兼而用之可也。”[30]此奏之立意尚佳,故为顺治帝采纳,但冯铨却借此作为排斥“南人”汉官之理由,大肆网罗“北人”而挤压“南人”,因此在清初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直隶地区为主导的所谓“北人”汉官成为朝廷官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人”汉官则因受排挤而外用,或被贬谪。这样的政治气候自然影响到中央政权中官员的构成。关于明清之际南北士人与朝廷政治的话题,赵园已有详细阐述[31],此不赘述。
在这批“北人”汉官为主体的朝廷命官中,以魏裔介、魏象枢、杜立德、冯铨等为代表的直隶籍官员又占了主流。他们大多经过科举考试进阶仕途,有着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书写技巧,这就使其以官员为主体的书家群落成为这一时期直隶书家群的主要特色。这一点是迥别于其他任何地区的。此外,官员书法和当时皇帝的倡行也有很大关系。魏裔介曾有文记载说“世祖皇帝留心翰墨,召词臣能书者,面给笔札”,杨思圣“所书缣幅独称旨,赏赉有加”[32]。世祖皇帝即顺治。在康熙二年,因为编纂《世祖实录》,皇帝诏选善书之士,励杜讷被选为第一[33]。两朝皇帝大力提倡书法,这就使得在朝廷为官者不得不苦心临池,以求得皇帝恩宠,这也是直隶书家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以官员为主流的直隶书家群中,书法自然而然也会表现出迥别于南方地区书家群的书风。以总体面貌而言,直隶书家群大多具有庙堂之气,书法以高堂大轴居多,质地也以体现富贵之气的板绫或花绫为主,书法上纵横捭阖,张扬恣肆,表现出一种霸悍之气、雄健之美。有论者称这批大吏兼书家之书法“均祖述晋唐,特别是追法颜真卿,苍郁雄畅,朴实古拙,又参以董其昌笔法,婀娜多姿,面貌接近傅山与王铎,这可能是时代风气使
然”[34];而南方以遗民和释氏为主体的书家群,书法大多蕴涵黍离之悲,所用之材料大多为宣纸,挂轴之尺幅也远远小于直隶书家作品,其书风多寄寓一种较为孤独而幽寂的遗民情怀,书法上显然不可能具有那种霸悍的恣丽,而是一种婉约的阴柔之美。这是清初直隶书家群与南方书家群最为典型的不同之处。这一点似乎与山水画中的南宗、北派有着异曲而同工的相似之处。
从书体上看,无论是直隶书家群,还是南方书家群,都是以行草书为主流,兼及楷书,较少隶书,极少篆书。这是和当时帖学占上风的书写时尚密切相关的。乾隆、嘉庆以后,随着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金石考据之学的盛行,这种书写时尚便大为改观,隶书得以复兴,篆书及金文在学者型书家中得以倡行。这些都是由特定时间内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关于明末清初书法的变迁及其相关文化背景、政治因素的探讨,白谦慎已有专文论及[35],此不赘述。
考察清初直隶书家群及其书风,是研究清初地域书风的一个重要范畴。由于直隶书家群中不少书家在全国书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他们的书风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书坛的一个侧面。从广义上讲,像王铎、傅山等著名书家也从属于这一群落,尤其是王铎,其经历、书风及其书法形制、书体等均与直隶书家群中权臣书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似可反映出当时“北派”书风的主流。关于这一段历史和地域书风及由此而引发的清初南、北书派的课题,至今尚未在书法史学界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遑论深入的研究。因此,此文初浅的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激起书法理论界对这群特殊时期鲜为人知的书家投以热烈的兴致并引起广泛的关注。
————————
[1]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2]中国大陆的藏品资料主要来自于:a.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1~10册)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24册),文物出版社出版; b.高朝英:《河北省博物馆藏楹联墨迹选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台湾地区藏品则来自于:c.《明末清初书法展(文人)》; d.《明末清初书法展(书家)》; e.《明末清初书法展(忠烈、名臣、遗民、高僧)》,台湾何创时基金会,1996年。
[3]因所参照之以上图书并未注明尺寸、质地或装裱形制,故只能以“不详”冠之,下同。
[4]蓝瑛、谢彬:《图绘宝鉴续纂》卷2。
[5]马宗霍:《书林藻鉴》卷12,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1页。
[6]容庚:《颂斋书画小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7]苏庚春著、朱万章整理:《苏庚春画史记略》,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8]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
[9]同[5],卷11,第203页。
[10]李建丽、史云征、李振奇:《魏裔介及其家族墓志综考》,《文物春秋》1996年4期。
[11]王政尧:《魏裔介》,载《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卷,中华书局,1984年。
[12][34]王金科:《河北省博物馆书法藏品概述》,《书法丛刊》2001年2期。
[13]王永谦:《杜立德》,载《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6卷,中华书局,1991年。
[14]傅申:《明末清初的帖学风尚》,载《书史与书迹——傅申书法论文集(二)》,台湾:历史博物馆,2004年,第322页。
[15][27][32]同[5],卷12,第202页。
[16]潘荣胜主编:《明清进士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776页。
[17]王政尧:《冯铨》,载同[11]。
[18]周筠:《孙奇逢传记著作二种》,《文物春秋》1994年4期。
[19]张晓虎:《孙奇逢》,载同[11]。
[20]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28,岳麓书社,1991年,第838页。
[21][23]同[5],卷12,第199页。
[22]同[20],卷47,第1191页。
[24]陈耀林:《读〈清初名流诗翰〉卷》,《书法丛刊》2001年2期。
[25]同[2]e,第219页。
[26]同[20],卷39,第1080页。
[28]朱万章:《明末清初的岭南书风》,《中国书法》2004年5期。该文后经修订、扩充,成《明末清初岭南书家群研究》,参加2007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艺术系联合举办的书法史论学术研讨会,即将刊载于会后梓行之论文集中。
[2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中华书局,1965年。
[30]《清世祖实录》卷73。
[31]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6~115页。
[33]同[20],卷13,第383页。
[35]白谦慎:《明末清初中国书法变迁概述》,载同[2]d,第11~17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