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中国龙腾飞的天宇

作者:陈联众




  
  在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中,特别被人们注意的是龙的爪数,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别。《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在典型的元青花中,只有三爪和四爪龙,由此可知民间是不许使用五爪龙图案的。目前从国内外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看,五爪龙纹确实未见实物。
  明代的龙纹从总体上看是猪嘴,比目眼,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三、四、五爪都有,犀利苍劲,形体粗壮有力,凶猛而有气势,具有形态端庄、威严雄伟的特点。形式主要有云龙、团龙、夔龙、莲龙、海水龙、衔花龙、穿花龙、飞翼龙、赶珠龙、吐珠光龙等。
  明初的龙纹较元代变化不大,永乐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及竖发的不同处理,爪有三爪、四爪、五爪,其爪部也显得较肥厚。宣德时期龙纹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翘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闭口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龙爪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故有人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多衬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图四)。过去很多人认为莲龙、衔花龙、飞翼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明中期的龙纹较前期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其精巧清秀的特点。龙首呈扁长方形,多作闭嘴状,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粗细变化不大,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明晚期的龙纹形式多样,以海水龙最为常见,龙的形象与中、前期比变化不大,但画得比较草率随意,形成一种洒脱、奔放的风格。晚明龙纹有苍老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清代的龙纹已经制式化,除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外,自康熙以后的龙纹样式变化不大,一部分模仿前朝风格,其余则多反映出本朝的风格特点。顺治时期的龙纹与明末相类似,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自康熙以后,龙头的各个部位,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描绘得非常细致,龙体、四肢、脚爪、背鳍以及鳞片都交待得十分清楚。龙方头大额,矫健苍劲,龙首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眼睛浑圆有神,头部的角长而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图五)。清晚期的龙纹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软弱无力、萎靡不振、神态平淡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总之,了解掌握历史上各时期龙纹的演变,有利于我们通过龙纹的时代特征来鉴别陶瓷器,判断其准确年代,同时在吸收前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富于时代风格的新的龙纹作品,让中国龙向更高的天宇腾飞!
  ————————
  主要参考文献:
  1、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汪庆正:《青花釉里红》,两木出版社,1986年。
  3、陈猛龙:《龙年谈景德镇陶瓷上的龙纹》,《景德镇陶瓷》1988年8期。
  〔责任编辑:许潞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