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中国龙腾飞的天宇
作者:陈联众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它的发展贯穿了我国整个文化发展史,陶瓷是表现龙文化的一个载体,探究历代陶瓷器上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陶瓷器物的年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概述了历代陶瓷器装饰龙纹的发展演变,并简单介绍了不同时期的龙纹饰特征。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从古至今,龙的文化品格体现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自尊、自豪和顶天立地的自强、自信精神,因此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和崇尚。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开始,龙就以其独特而又神秘的身态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代艺术品中,龙是最常见、最独特、最优美的装饰题材之一,在古代建筑上、壁画上,在陶瓷器、珐琅器、书画、漆器、织绣等各类传统工艺品上,龙的形象数不胜数,其中,无论从生产数量之大,制作工艺之精,抑或从艺术造诣之高,都独推陶瓷器上的龙纹,所以陶瓷艺术就是龙得以自由翱翔的“天宇”。龙纹作为我国劳动人民最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审美观。探究龙纹的演变,对研究陶瓷发展,正确判断陶瓷器物的准确年代将会有很大帮助。
要了解陶瓷器物上的龙纹、龙饰,首先要从我国龙文化的演变发展入手,明确龙的概念和龙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龙?有人说它是万物之首,四灵之一,《礼记·礼运篇》中有“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的记载。在中国古代,龙被看作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神奇动物:“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实际上,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其起源有巨蛇说、蟒说、扬子鳄说、猪或马说、雷电说、蜥蜴说及外来说等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龙的最初出现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周至唐,人们对龙形象的相同看法只有三点:一是有鳞,二是变化无形,三是屈伸从时,随季节变幻。南宋人罗原在《尔雅翼》中称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今天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熟识的龙的标准形象就是鹿角、驼首、兔目、蛇颈、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
龙的形象用于陶瓷装饰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造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陶瓷上的龙纹装饰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在甘肃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的外腹上,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了一件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其形为蛇身,有鳞片,头小,口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而外伸,舌端呈禾穗状。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精制陶片上,也有浅刻的龙纹图案。它们都具有我国早期龙纹的形象特征。
商周时期一些灰陶器物表面刻印有夔龙纹,特点是龙身肥胖,有双角,四肢,作奔跑状或盘旋状,它与饕餮纹、云雷纹、人字纹、方格纹、旋涡纹、乳钉纹等一起构成这一时期陶器装饰的主要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使用堆塑、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的龙,用以装饰在器物的颈、肩等部位。这一时期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看起来不再是像蛇、鳄那样爬行的了。这种加工使龙变得威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的彩绘陶壶常绘以青龙、白虎、朱雀,或绘龙、虎、雀相逐于云气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画面生动活泼。这一时期的龙纹通常为四足,三爪,尖耳,双角,长身躯,全身布满鳞片,鼻面上归拢皱纹,两眼外凸有神。这些特征在汉代陶瓷器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致可以说已为后代的龙形奠定了基础,使龙的形象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宗教色彩逐渐淡化。
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已被广泛地用于装饰陶瓷器物,技法有立雕、浮雕、压印等。常见龙柄瓶、双龙耳瓶、龙柄鸡首壶等器物,瓷器印纹图案也经常出现龙的形象,有仅印龙纹的,也有由龙、凤、虎、朱雀等飞禽走兽相互交错组成的图案。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上的龙多为雕塑龙,品种有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如白釉龙柄鸡首壶、青釉蟠龙灯、龙柄壶(图一)、龙纹三足炉、白釉双龙耳瓶、白釉龙柄、白釉龙柄双身瓶等,特别是三彩双龙耳瓶,造型挺拔庄重,堪称唐代陶瓷中的杰作。唐代的龙纹体现了当时以丰满圆润为美的审美观,龙纹的特征是:身躯为挺拔健壮的蛇身,以斜方格组成的网状鳞片代替了鱼鳞片,龙的整个背脊均有鳍,龙尾宛如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逐渐发展成鸟爪状,爪尖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尖锋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双龙抱珠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鱼鳞状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嘴尖似鹰喙,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多三爪,其形象仍有隋唐遗风,显示出雍容矫健的姿态和豪迈威猛的气势。
宋代随着南北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龙纹的样式也日渐丰富多彩,如海水龙、赶珠龙、云龙、夔龙、双龙、龙凤等。从整体时代风格上看,宋代的龙纹体态灵健、气质骏雅,或腾飞于缥缈无定的云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其蛇状的龙身已成为标准,再没有发现兽状龙身,而龙身上的鳞片多用鱼鳞纹,网状纹逐渐减少,四肢有所缩短,绝大多数的爪已成为锋利的鹰爪。各窑口的龙纹装饰又各有其独特之处。定窑、耀州窑多采用刻、划、雕和印花等装饰手法,龙纹多装饰在盘、碗内,作团龙或在内壁作赶珠龙,有的在龙纹的空间以篦纹饰以翻滚的波涛,表现出游龙戏水的生动画面。例如在定窑遗址中发现的白釉印花云龙纹盘,盘内模印云龙纹,龙居于盘心,首尾相接,身披鳞甲,张口吐舌,四爪挥舞,尾巴上翘。整个画面构图繁而不乱,线条流畅,使龙的形象更加生动。宋代磁州窑器物上常见在白地上用黑彩描绘图案的装饰方法,如白地黑花龙纹梅瓶,腹部的主题纹饰绘龙纹,龙翘鼻长嘴,张口露齿,眉目清晰,鬃发毕具,通体划刻细密的鳞纹,背上有鳍,爪尖锋利,给人威猛健壮、气势十足的感觉(图二)。
元代,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制瓷水平。青花色料的成熟极大地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手段,使得龙纹的表现一改以往以印、堆、划、刻、雕塑为主的形式,描绘成为主流。龙纹的描绘笔法挺劲,自由奔放,粗细得当,浓淡有致,表现更加生动传神,富于动感。元代龙纹较之前朝变化不大,依然是弯曲健硕的长蛇状身躯,身上饰以鱼鳞纹或少量的网状纹。其独具的特征是:头小而扁长,且颈部细长,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很多,龙首多无头毛,个别的绘疏毛;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身矫健,四肢有力,有短而多的肘毛,三爪为主;总体给人以轻灵飘逸之感,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形象(图三)。元代龙纹以云龙和海水龙为主,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部长而尖,同时还衬以较长的火焰纹。典型的如青花云龙纹高足碗,外壁绘云龙,龙为三爪,间绘四朵云纹,内口周边饰有卷云纹,内壁模印两条奔腾追逐的四爪行龙;器内外的龙均细颈,披鳞,张口,披发,形象生动。又如青花龙纹盘,盘心绘曲体飞舞的三爪龙一条,小头,细颈,长嘴,上颚前突上翘,全身饰细鳞片,各关节及尾部鬣毛曲折挺拔,身躯矫健,长发飘拂,利齿坚硬,尖爪锋利,尽显龙的威武雄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