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走出庭院 服务社会 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作者:随 杰 常素霞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社会服务
  【摘要】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使博物馆走出庭院,主动服务社会,努力拓展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本文对这一系列活动做了总结,并就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等提出了一些思考。
  
  民族、民俗类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进行乡土知识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在新形势下给自己定位,担当起社会责任;如何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如何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尤其是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中发挥作用,已成为我们民族、民俗类博物馆人亟需思考的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几年来,在做好馆内基本陈列及宣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出庭院,走进学校、社区,努力拓展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
  
  一、走进校园,推介民俗博物馆文化,开启民俗文化教育之门
  
  从理论层面上讲,博物馆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民俗博物馆更是培养青少年民族情感、本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量的普通民众根本不了解博物馆,更罔论参观博物馆了。针对这种现状以及青少年偏重感性认识的习惯,我们在进行调研后认为,博物馆的教育应该首先从娃娃抓起,从学校进入。于是从2003年起,我们积极策划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活动共分两部分,一是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展品欣赏”为题,走进校园办讲座,重点是告知孩子们什么是博物馆,怎样欣赏博物馆里民俗文化展览中的展品。孩子们看到那些充满乡土气息而且精巧美妙的蔚县剪纸、武强年画、衡水内画艺术时,无不欢呼雀跃。我们工作人员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的介绍和赏析,更让孩子们深深领略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美,从而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像绵绵春雨,静静地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激发了他们探求的愿望和理想。活动之二是邀请民间艺人与我们一同进学校,开办“动手制作”课堂。这一特殊的课堂首先以民间剪纸为内容在某小学进行,孩子们很快被这一古老技艺所吸引,纷纷表示愿意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剪纸技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6年春节前夕,该校100余名学生亲手制作的1000个福娃集体亮相,“千个福娃迎新春”活动给省会的新春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近日,他们精心制作的剪纸福娃作品又如愿赠送给北京奥组委,表达了学生们祈盼奥运、祝福奥运的美好愿望。参加活动的石家庄市栗胜路小学的校长张恒寿表示:“现在学生们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太少了,孩子们学习剪纸,可以从中领略到许多传统知识,比如剪纸中传统的吉祥图案就会给孩子们的审美带来帮助。同时,我们更欢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能给我们学生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让博物馆和学校一起,共同促进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馆进校园活动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喜欢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培养了学生们的博物馆情结,而且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科学阐释和趣味解读,还使得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最好的成长伙伴,不断引导、帮助他们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中华文化,使参观博物馆接受教育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通过这一“文明窗口”与历史对话,与文明携手。目前已有多所学校成为我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基地,很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辐射和传统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熏陶滋养功能。
  
  二、走进社区,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众共享文化成果
  
  随着博物馆界人士的积极努力,老百姓对博物馆的关注正在逐渐加强,参观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以往门可罗雀的状况有所改观,今年实行全面免费开放以来,有些场馆甚至出现了人员爆满的现象,这对中国博物馆而言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是,根据有关人士的统计,在国内真正享受博物馆文化的还是一个很小的群体,绝大多数观众还是一种游行式的走马观花。就北京而言,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韩永先生就认为“全北京市博物馆的核心观众不超过13万,或是13~15万”。从中华世纪坛《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观众12万人,《从莫奈到毕加索展》观众8万人,《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观众6万人的情况来看,这一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真实的。那么再放大到全国,曾有媒体报道,我国大多数公众没有参观过博物馆,原因是有的地方没有这种设施,有的是不感兴趣,也有的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博物馆向社会宣传教育或是渗透的作用实在是太微弱了。“考虑大问题,干点小事情”,作为一个民俗类的专题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因此,我馆宣教人员精心制作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构建和谐社会,发扬传统美德》等课件,不定期地进入社区做免费讲座。讲座通过生动的事例,简明的道理,精美的图片,使普通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这些通俗易懂的“展览”,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真正的意义。有位老人听了讲座后曾深情地说:“传统的节日、节气我们大概都知道,可是它的由来、发展我们却不清楚,这堂课真让我长了知识。”石家庄市桥东区阜康街办事处的石书记在与我馆共同举办的“构建和谐社区,弘扬传统美德”活动的发言中极力强调: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良好习俗,欢迎民俗馆和社区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社区,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此外,我们还经常与社区联合举办展览,如在重阳节举办老年书画作品展,“六一”儿童节举办儿童画作品展等,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开展搭建了平台,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为了提高热爱收藏的居民们的艺术品鉴赏能力,我们根据社区的要求,还开办了收藏知识讲座,帮助老百姓树立健康的收藏观念,密切了博物馆同社会各界的关系,使群众更加了解博物馆,愿意走进博物馆,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博物馆与社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区因博物馆所在而使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博物馆也因为社区提供完好的服务而使其功能得以延伸。尤其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博物馆在本地域内的影响力是与它在本地域内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博物馆作为一个区域内的文化单位,负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具有这一区域内文化传播代言人的角色。与社区民众联手举办这种公益性活动,无论是对博物馆本身,还是对博物馆在社区、社会的影响力,乃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拓展功能,举办民俗艺术展演活动,让博物馆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
  
  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广大民众对民俗文化艺术的喜爱之情。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在其中,活在其中,乐在其中,同时它们也深深地融入到我们后人的血液中,印记在我们的心灵上。有人预言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但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应该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它早已超越了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成为我们亘古常守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开创未来,就不能不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的肩上。只有让因受各种思潮影响,在今人脑海中日益淡漠的传统文化重放光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