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红军为什么过草地

作者:贾章旺




  遵照中央的部署,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4个团于岷江东岸、控制北侧茂县一线阵地,阻止和钳制川军,吸引胡宗南部南下;红四方面军政委 (兼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各率一部分部队路经黑水、芦花北进,出毛儿盖,迂回松潘。
  、
  此时,胡宗南也正在向松潘地区集结,尚未部署就绪。如果红一、四方面军同心协力,以10万大军掩杀过去,打胡宗南一个立足未稳,冲决松潘要道,是完全有把握的。
  6月30日,张国焘致电党中央,对抗中央决定,主张:“一方面军南打大炮山,北取河坝,以一部向西发展;四方面军北打松潘,东扣岷江,南掠天(全)、芦(山)、灌(县)、邛(崃)、大(邑)、名 (山)。”
  7月1日,张国焘致电党中央,以“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为由,拖延红四方面军北上,向中央施加压力。一些人在他-的煽动下,向中央要权。
  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芦花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问题。为团结张国焘北上,同意周恩来辞去红军总政委职务,决定由张国焘担任红军总政委,并为中革军委总负责人(周恩来调中央常委工作,在张国焘未熟悉情况之前,由周恩来暂时帮助)。会议决定增补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常委,秦邦宪(博古)为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7月21日,党中央决定组成中革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一方面军的军团改为军。
  整个7月红军内部都在争论。俗语说“兵贵神速”,在40多天里,胡宗南在松潘通道上早已深沟壁垒,严阵以待。国民党的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形成铁壁合围之势。东侧是岷江,南是大雪山,北是草地。这里集中了国民党200多个团的大军,南是刘湘的50个团向北筑垒前进;西是刘文辉的15个团,筑碉扼守大渡河;东是薛岳130个团,准备越岷江西进;北是胡宗南的27个团,恃险固守松潘通道。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均与红军无缘,使得《松潘战役计划》无法执行。
  
  二
  
  在红军内部争执不下的时候,红军发起了攻占毛儿盖战役。
  毛儿盖居于松潘城以西50多公里,战略地位仅次于松潘。它是松潘大草地的门户与屏障。这里是两座东西相对而望的大山,中间一条宽20至 30米的小河。
  在部署松潘通道防务的同时,胡宗南分别伸出两根触须:一根前出镇江关一带,据守岷江东岸,与红军对峙;一根侧出毛儿盖地区。在毛儿盖地区,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胡宗南曾当面叮嘱营长李日基,让他负责“搜索、警戒、打游击”,说:“能打不能打由你自己做主,不要向我请示。”
  当胡宗南听了负责守备毛儿盖的加强营长李日基到达指定地区之后的汇报,立即发现毛儿盖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马上复电,要求固守毛儿盖。李日基发电胡宗南,最少要一个团的兵力才能守住。胡宗南于是再派一个副团长带一个营进一步到毛儿盖了解情况。这位副团长看出毛儿盖是块死地,于是笼络了被胡宗南派往阿坝联络藏族土司途经毛儿盖的师部参谋,请其暗中帮忙。这位“钦差”回松潘后,禀告胡宗南:“至多一个营就行了。”于是胡宗南调回了后去的这个营和那位副团长。
  毛泽东对打好这一仗相当重视,一方面军的红1军与四方面军的红30军各出动了一部兵力执行这次进攻任务。红军虽有优势兵力,但是胡军以逸待劳,凭险据守,在装备火力上又占有优势,这一仗红军打得相当艰苦,前后一共打了8天,于 7月16日攻占了毛儿盖。胡军守备营长李日基带着不到100人的败兵逃回了松潘。有趣的是,在战况最为激烈的时候,李日基连续向胡宗南发出求援电报,胡宗南怀疑是红军企图“引蛇出洞”、“围点打援”,一律置之不理。一直到李日基弹尽粮绝的时候,胡宗南才下令撤退。
  胡宗南认为,胡军守住了松潘,扼住了川甘咽喉,红军即陷入重围;毛儿盖只一个加强营就坚守了8天,足以说明红军转战万里,已成了强弩之末。同时蒋介石也认为,几十万国民党军将红军追击了大半年,马上就要修成正果了——这全在于胡宗南一步争先,占领了松潘古城,才将红军逼入了绝地。于是,蒋在大小军事会议上对胡宗南赞赏有加。
  然而,胡宗南一是没有通行的军用地图,看不出毛儿盖的真实地形;二是没有亲临毛儿盖勘察,从而了解毛儿盖的真正战略价值;三是被自己手下的官兵欺蒙;四是过分相信藏族土司的判断,认为松潘大草地真正是插翅难过的死亡陷阱。从而,致使毛儿盖丢失,给了红军一个脱离险地的机遇。
  
  三
  
  毛儿盖一战,是中央红军与胡宗南所部的第一次较量,红军大体弄清了胡宗南的实力非一些地方军阀可比。7月31日,鉴于红军与胡宗南作战的最佳机会已经丧失,红军终于作出了撤销《松潘战役计划》的决定。
  红军决定改道草地北上。毛泽东认为,与其打松潘,打胡宗南,用千万红军战士的生命到胡宗南的屠刀下去讨一条通道,不如向大自然闯出一条生路。
  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负责张闻天就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草案作了报告。毛泽东在发宫中再次强调两河口会议强调的北上战略方针。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 (没有公开点名),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之后,军委决定两方面军混合编组为左、右路军北上,左路军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地域,向阿坝地区开进,然后东进《朱德、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右路军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开进;两路军在班佑地区靠拢,然后向甘南并进。
  8月17,B,毛泽东会见红1军先遣团团长杨成武时,要求必须从茫茫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毛泽东说:胡宗南在松潘地区的漳腊、龙虎关、包座一带集结了4个师;东面的川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岷河东岸,一部分已占领了岷河西岸的理县,追击我们的刘文辉部已经赶到懋功并向抚边前进;薛岳、周浑元部集结于雅州,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横跨草地,北出陕、甘这一步棋;但是敌人永远摸不着我们的底的,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
  8月18日,红军先遣团出发。
  红军向草地出发前,毛儿盖附近的藏民忠告说:如果红军不穿毛袜子和羊皮衣,一定会被冻死。实际上红军无法得到这些,他们大都是穿着一套或两套单军衣走进草地的。
  毛儿盖会议之后,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毛儿盖向班佑开进,党中央、毛泽东随右路军行动,开始了横跨松潘草地的艰苦历程。
  为掩护红军的侧翼安全,毛泽东派出红军一部,猛攻胡宗南的松潘防线,特别是松潘的前出阵地镇江关。双方在战斗中均有重大伤亡。胡部一度向松潘撤退。双方在松潘城的白塔山阵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胡宗南急调二线部队加入战斗。数日红军主动撤退,向草地深处飘忽而去。
  草地,是黄河上游的高原,海拔在2000米左右,没有人烟,没有树林,没有飞鸟,一个死寂的世界。人人都说,草地是绝地。放眼望去,纵横数百里,苍苍茫茫,渺无际涯。草丛河沟交错,淤黑色的积水散发出腥臭气味,腐草结成的表面十分松软,泥泞不堪,在郁郁葱葱的青草之下,是满布机关陷阱的大泥潭,行人只要稍一不慎,失足其间,就会陷于灭顶之灾。许多红军将士就在这样的沼泽草地中,失足陷入泥潭,站在一边的战友却无从援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患难与共的战友慢慢地沉下去,永远留在那泥沼之中。战士们抬着向导,选择草根较密的地方,一步一跳,艰难地行进着,并为后续部队留下一个又一个路标和安全标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