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民国元老刘成禺的美国罗曼史

作者:傅德元




  
  1997年,当《云山》在美国出版时,刘爱美回忆说,当她幼年在康涅迪格州白人小区生活时,祖母迫于当时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一直没有谈起过她与祖父刘成禺的婚姻,并且禁止子女们谈论自己的中国血统,使得后代一直不知道他们原来有中国血统。在1979年之后“寻根”的过程中,刘爱美逐渐为自己的四分之一华裔血统而自豪,并且为华裔在美国文化上的差距和文化认同上的困难及复杂而感到震惊。她多次自问“如果我不是生长在白人小区,而是在中国城长大,那我将是怎样的一个人?”
  
  家庭悲剧,抑或社会悲剧
  
  由刘成禺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的经历及其爱情婚姻以近乎传奇开始,但又以悲剧式的离别作为结局的真实故事中?熏我们可以发现深刻的社会根源。
  刘成禺婚姻的浪漫性及其悲剧是耐人寻味的。当年的珍妮姑娘可以义无反顾地追求刘成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此不惜放弃美国国籍,表现出美国人开放的性格。后来她又毅然决然地带着4个儿女返回美国,而把结婚近30年的丈夫孤身一人抛在中国,当丈夫要求赴美国团聚时又没有给以任何回答。二人的夫妻名义长期存续,双方都没有再婚,但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这是为什么?刘成禺夫妇之间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等原因,其婚姻及生活可能带有某种不协调的因素,这或许是他们后来长期分居的原因之一。刘成禺母亲方太夫人在上海治病期间,由于与刘成禺全家居住、生活在一起,到后期,其所患乳癌、中风、腹泻三症并发,给家庭生活也会带来不便,自小接受美国风俗文化的珍妮是否能接受这些?不得而知。当然,两国经济、生活条件的差别,也应是分离的原因。1949年后,由于中美交恶,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他们夫妻最后的不能相见。
  刘成禺婚姻的近乎悲剧结局与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前后,华人在美国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不能出庭作证,不能与白人结婚,不能归化为美国公民;在一些白人看来,“中国人比上帝创造的任何其他民族都更为低劣”。后来珍妮与孩子们在美国生活时,他们始终使用“Luis”这一家族姓氏而不敢使用“Liu”这一中国姓氏;珍妮从不敢对人谈起自己与中国人的婚姻,更不敢让孩子们谈起他们的中国血统。这反映出他们的婚姻家庭在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被严重扭曲了。年轻的姑娘可以一时冲动,不顾及这些,但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使最后她不得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姑娘与一位“唐人”结婚,要付出放弃美国国籍的代价,以后这位女子和她的子女又要重新“申请”美国国籍,这对珍妮来说是很痛苦的现实。
  从刘成禺子女及孙女刘爱美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可以探究出深刻的社会因素。刘成禺的4个儿女青少年时代都生长在中国,他们都不太懂中国的语言文字,因为他们生活在享有治外法权的租界中,中国当时是一个落后国家,没有多少外国人重视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刘爱美的父亲较早地把姓氏由“Luis”改为中国姓氏“Liu”,到刘爱美坚持要寻根问祖,并为自己的四分之一华裔血统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极大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华人移民在过去的100余年中,之所以长期居于美国社会的底层,种族歧视政策及社会环境是根本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幅员多大,历史多久,人口多少,如果落后了,不仅要挨打受气,其文化习俗也不会被那些所谓先进的国家、种族及个人所认同和接受;反之,如果强盛了,则可以被认同、理解和接受。在异族的通婚和两种文化的接触交往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包含着国家、民族的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