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唐亚伟和“亚伟速记”

作者:李文玲




  
  当时,廉正保他们都用的是亚伟速记。说到往昔的情况,唐亚伟十分勉怀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对亚伟速记的关注和支持,尽管教学停止了,但速记事业并未废止。就是在“五七”干校的日子里,唐亚伟教授的脑子里也全都是“速记”。他认为手写速记太累了,总想用打字的方法代替手写,以提高准确率,降低劳动强度。他利用一切时间琢磨、研究,终于构思形成了一套方案。与此同时,唐亚伟还创造了“汉字快速记录法”,没有终止他的不倦的追求。
  
  钢琴演奏上受到启发,催生中文速录机
  
  改革开放的时代,正是中国速记事业的第二个春天。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对速记越来越重视。唐亚伟教授也焕发新的青春,抓紧对速记的研究并不断有所创新。他先后完成了《打字速记法》、《ABC记录法》、《速记机研究》等设计方案,为速记机械化、电子化开拓道路。1981年,他被推选为北京市速记协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一边从事速记方面的领导,一边从事学术技术研究开发,还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的速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了解、研究国际速记学发展的新动态,以便推动中国速记事业的新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计算机开始进入国内。自从了解了电脑以后,唐亚伟一直在想办法,如何把速记和电脑结合,把最复杂、最繁杂的工作交给电脑。正因为速记后期“翻译”最累,导致了速记很少有人在用。那么,普及速记的最好方式非电脑莫属。然而,对于一位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人而言,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了。
  唐亚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速记能不能按照拼音完全打出来。当时,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输入方案,利用标准键盘一键一击,一只手打声母,另一只手打韵母。由于汉字基本都是声韵结合的,两只手正好声、韵分工。按照这个设想,每分钟应该能够输入200字。但是,这样一来两只手太忙了。不过,唐亚伟发现,汉语里面双音词最多,怎样利用这种双音词的特色,开发便捷快速的电脑速记方法呢?
  终于,他从钢琴演奏上受到启发,既然弹钢琴可以一只手弹主旋律,另一只手弹和弦,甚至可以交叉弹奏,那么电脑速记完全也可以采用双手同时敲击键盘输入的方法。因为两只手同时敲击键盘,记录的速度自然能够明显提高。但是,这个想法引发的下一个问题是,必须抛弃现有的计算机键盘,重新研制一种新型的速录键盘。凭借深厚的速记功底、丰富的编码能力和扎实的拼音功夫,唐亚伟重新对键盘进行设计。面对26个字母,声码需要用几个键、韵码需要用几个键、按键相互之间的关联等等,成为他每天琢磨的重点。1993年,他拿出了一套完整的电脑速记编码方案和速录键盘设计。但是,计算机速记在当时计算机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让别人听起来是那样的陌生,与人合作开发的事宜一再搁浅,后来才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公司。
  直到1994年,经过了几百个日夜,速录机终于在北京展览馆最显著的展台前亮相。30分钟的演讲后,与会者在出门的时候,每人可以得到一份还带热温的快报,这就是用速录机来进行实时记录、瞬间完稿,再用速印机把一张张的快报印刷出来的。它,无疑成为了那次展览会的一个亮点。
  1995年,在荷兰举行的第41届国际速记联合大会的展厅里,各国代表惊奇地发现中国已拥有自己的中文电脑速记机了。因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用电脑速记毕竟是一个难题。是谁攻克难点、使中文电脑速录梦想成真?唐亚伟,国际速记界熟悉的一个名字又闯进了他们的视野——“亚伟中文速录机”。
  笔者先后3次见到过唐老,尽管年岁已高,但是谈起亚伟速录技术,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速录机是多键并击,一下按几个键,双手并击,一击出现两个汉字。这种多指并击的方法在生理上是完全可能的,弹钢琴就是一例。我们用拼音的方法,左右对称的键盘,一手可打出一个声韵结合的汉字,两手并击,一下打出两个汉字,即一个双音词。速度很快,完全可以跟上语言的速度,甚至可以在看打录入的时候,每分钟超过200字。一个人讲话每分钟是180字左右,速录机完全可以胜任了。”
  在唐老的名片上还有众多的头衔: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所教授、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北京校委会顾问,北京国际书画艺术交流中心顾问、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会长、北京速记协会理事长兼培训中心校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兼速记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晓军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顾问等等。
  如今,令人十分欣慰的是,亚伟中文速录机已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最高人民法院曾正式发文,“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广、使用亚伟中文速录机,实现庭审记录计算机化。”全国已有2000多家法院适用了这项设备,并在进一步推广。
  现在,唐亚伟教授和他的亚伟速录机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速记技术也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并且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唐亚伟这位耄耋老人并未就此止步,他依然惦记着速记,关心着信息时代亚伟速录技术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
  责任编辑 杨小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