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对《秦腔》评论的评论

作者:何 英




  本来这种“散板流年”式的写法应该是贾平凹此次《秦腔》冲刺的亮点,是带有革命性质的,也是贾平凹又一次挑战小说叙事的新突破,可是看到所有匆匆顺流而下的《秦腔》内容,我不知道这样的革命还有没有意义,这样的革命以失去文学的传统魅力为代价,以无意义为特征,新倒是新了,可是他的人物却没有立起来,即使他写的几个主要人物,也都趋于脸谱化,更不要提那些乡亲了,他们更让人觉得作者是在记录而非创造。这也就是《秦腔》无感动的原因,它叙事上的这种特点使每个人的故事都被弱化了,悲剧不悲了,更像是闹剧,闹哄哄从头闹到尾,没有神圣感,没有命运感。
  从中间部分开始,可以明显感到贾平凹的艺术实验进行不下去了,他的写法已让他自己受不了,他开始回归几个主要人物,几件主要事件。笔触开始集中,又向着传统回归了。这时候的《秦腔》在形式上已经让人感到没劲了,那股子新鲜劲过去了,又回到了老路上。这就是贾平凹并不彻底的艺术实验。
  《秦腔》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是无关痛痒的,他只是冷漠地写下他们,他们的生死衰亡都只是像蝼蚁一样自然。引生闹着玩儿似的就自戕了自己,狗剩出门去不知怎么就喝了农药;武林被庆玉那样夺了妻,还挨打受辱;白雪说被抛弃就被抛弃了;秦安被陷害成了脑瘫也就脑瘫了。贾平凹是个语言天才,从《废都》开始,他就不断地呈现自己的语言奇观,让你看到社会历史的肉体,带着屠宰厂里的血污和僵冷,全镜头大面积地呈现,但就是,没有灵魂没有生命。
  〖HS2〗〖JZ〗〖HT4H〗(三)
  谢论者将《秦腔》的无爱恨、无悲喜说成了宽容、饶恕、不知道,并且说引生的设置与《狂人日记》、《喧哗与骚动》一样经典。阿来的《尘埃落定》已经让一个中国傻子出尽了风头,也穷尽了傻子的可能性,我看不出疯子引生还能搞出多大的动静。本来这个人是应该让人充满怜悯的,甚至在一开始,我几乎把他看成了《秦腔》的精神出口,整个《秦腔》里,只有坚持爱情信念的引生是个有精神的人,但事实不是这样,这个疯子除了对白雪的下流想像,再也没有别的生命动机,其实贾平凹满可以把这个人写干净了,使他不是那么污浊庸俗,也许,他真可以作为《秦腔》的一个精神可能性,可惜作者人为地封闭了他,让他像一团污浊的泥一样堕在现实里。他怎么配跟鲁迅的狂人相比,他只是一个浮在表层的设置,没有思想精神能力。
  老辣的贾平凹怎么能让他的乡村世界没有精神领袖,于是小说里夏天智、夏天义承担了这样的角色。那么,这两个乡村世界的道德及秩序的维护者又是怎么样的呢,夏天智退休后自然地成为了家族秩序的体现者,最大一次的弄权是狗剩死后对此事件的处理和安抚。他操心着秦腔,可还是挡不住秦腔最终衰亡的命运,他操心着家族里的是非长短,是个乡村道德的维护者,可他挡不住自己儿子对白雪的抛弃,他死了,长子却没能赶回来为他捧孝,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不是意味着古老的乡村道德的土崩瓦解,意味着乡村精神的末路。夏天义一心要淤地,其精神确是愚公移山,他坚信农民就得种地,就得有地,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可是新任的村主任不吃这一套,几次冲突之后,夏天义也老了,只好自己独自去七里沟淤地,也最终死在那里。他的死去是不是同样意味着土地与农民关系的终结。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乡村道德及精神的末路,这两个主题就是贾平凹要呈现的,是他用了四十万言,玩了那么多的写作技巧最终摊出来的底牌。
  这就是《秦腔》的宽容、饶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的意蕴是太单一而非多元了。套了那么大的车子,就装了这么点儿的东西,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又在哪里?谢论者说《秦腔》借引生之口说出了“不知道”,以引生的“至愚”形象昭示着一切是可宽容可饶恕的,从而将道德审判悬置,达到了一种了不得的叙事伦理学境界。果真如此吗?
  谢论者忘了,道德审判悬置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审判,看看西方哪一部伟大经典之作不是有一个最终的道德审判潜在那里,西方人之所以会用这样的概念,与他们时刻受到这个潜在的道德审判的监视有关,中国人是没有末日审判这一说的,没有宗教感就没有恐惧,也就没有灵魂净化的道德拷问习惯,就不会有庄严感、神圣感,轻易地就忽视了精神。试问,哪一部作品在可以失去它的终级关怀之外获得伟大品质?即使是广义的道德,它的光辉如果没有照临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与叙事伦理学又有何干?
  我们成天嚷嚷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看看自己的差距,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思想精神能力。库切的《耻》,就讲了父女两人的遭遇,父亲在大学里与非白人女学生通奸,受到校方联席审判,要求当众承认错误,并且要向系主任求情才可以继续留在大学里,但父亲拒绝了,这是耻。女儿在农场里被黑人轮奸之后怀孕,却不得不接受黑人的保护,做他的第几个老婆也行,情人也行,这是另一耻。就是“耻”这种人类情感,在库切的执着追问下达到了它的精神高度。读完小说,有一种真正撞击灵魂的深刻。我想,类似这样的才算是人类的精神追问吧?
  所以奉劝我们的评论从业人员,不要出来一部作品就发现了这个,发现了那个,缺啥补啥地一通过度诠释,你都这样唱高调了,还让作家怎么进步。当然,也要看到《秦腔》自有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它还原呈现了当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流程,保存了它的“肉体”。比起已经越走越邪的《兄弟》之类还是要好,也有意义得多。
  但正如前文说道的,一部大作品怎能没有超拔的思想精神,怎能没有可以使之超越的境界;而提出一种希望,看到一种可能,则更是大作品所不可或缺的品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