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他牺牲之前说了什么?

作者:瓜 田




  一个人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说的话肯定比较简洁,内容也比较重要,因为没有工夫 嗦,只要稍微耽误一点时间,可能就说不成了。所以,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名人临终时说的话,也有专门辑录名人临死前名言的书籍。中国也不例外,作家们往往会把一个人临死时的表现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塑造的重要手段。人们熟悉的一个经典人物,是《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这位老兄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是因为当时身边的油灯里放了两棵灯芯,这实在是太浪费了,叫人死不瞑目。革命作家们表现革命战士的死,也很下功夫,但写得多了,也就难免有些公式化的倾向。革命战士千辛万苦把情报送到了组织手里,这才想起自己已经受了重伤,他咬着牙说的最后两句话,一是“交党费”,二是“有叛徒”。说罢,头一垂,咽了气。这场面,按说应该是十分悲壮的,但如果有十部电影中的革命者都是这个死法,观众就被逗乐了。因为模仿和重复都能产生很强的喜剧效果。这有点不敬,很对不住那些各具独特性格和语言的伟大烈士。更常见的,是细腻地推测英雄死前的心理活动。
  记得年轻时看过一本书,是写一位在火车冲过来的危急时刻把一匹战马从钢轨上拉开的士兵,用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一场列车颠覆惨剧的发生的英雄事迹。在作家的笔下,这位英雄在冲上去的一刹那,想起了自己苦难的家史,头脑中又闪现出许多英雄的形象,好像有董存瑞,有黄继光,可能还有雷锋,总之人数不少,是一个大的系列。在他冲上去之前,心理活动被许多排比句式铺陈开来,他平时崇拜的英雄一个一个地上场。作家的苦心可以揣摩,他是想为这位英雄的壮举做足铺垫,交代清楚这英雄是有着十分厚实的革命人生观基础的,绝不是心血来潮,头脑一热。但他忘了这个场景过于急迫,这位士兵如果按照作家的安排,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英雄回忆一遍,这列火车恐怕早就翻到了路基下面,他救火车的壮举也就无从发生了。看来,既真实又艺术地表现英雄们的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董存瑞烈士牺牲前的七秒钟,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的个案。在中国,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不知道董存瑞的,不多。他在电影里高举炸药包,口中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壮烈牺牲的镜头,也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恐怕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记忆了。董存瑞死前说没说话,说了什么话,事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艺创作中艺术加工的空间有多大,所以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回顾对记者和作家的日后工作大有益处。
  董存瑞在牺牲前到底说了什么,在前两年的一段时间里成了媒体的热门话题。对英雄形象“恶搞”的不算,借董存瑞之口调侃某省人士的不算(这些都不难摒弃在真实历史之外),比较难对付的,大概是当年拍《董存瑞》的某位导演的言论。据那位导演讲,董存瑞的壮举整个都是后来推测的。战斗结束后,从爆炸的废墟里挖出了董存瑞媳妇给他绣的鞋垫,才知道这是董存瑞干的。参与拍电影的导演,一般地说对人物和故事的素材研究得是比较深入的,因此他的话有强烈的颠覆性。好在董存瑞战友郅顺义对当时的情况有详细的介绍,可以一正视听。严格说来,郅顺义的话没有旁证,算是孤证,对孤证是否采信,在法律上说,比较难办,但如果连郅顺义这样的当事人的话我们也存疑,这事情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郅顺义说,隆化战斗,我是突击组长,董存瑞是爆破组长。(1948年)5月25日中午,我带着突击组给董存瑞开辟道路,一连炸掉了三个敌炮楼。在爆破第四个炮楼时,突然,桥型碉堡的疯狂火力阻止了我们前进。看到这个情况,我们找郭指导员和白副连长请战。连首长不让我们去。董存瑞急了:“隆化没解放,我的爆破任务就没完成!”董存瑞的决心改变了连首长的想法,郭指导员握着董存瑞的手说:“好!再把这个爆破任务交给你,你一定要炸掉它,为部队扫清前进的障碍!”董存瑞扭过头,握着我的手说:“老郅,如果我完不成任务,你要替我炸掉它!”我说:“你放心,我就是死也要完成任务!”随后,董存瑞夹起炸药包就冲了出去。
  董存瑞在距桥型碉堡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的左腿负了伤,鲜血染红了军裤。他全然不顾这些,径直跑到了桥型碉堡下。我离他只有四五十米远,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急得瞅瞅这,看看那。没有三角架了,炸药没地方放,他团团转,真是急人啊!
  突然间,董存瑞猛地托着炸药包,就手拉下了导火索。我见到这个情景,惊呆了,就奔着董存瑞跑去,边跑边喊:“你放下,你放下……”董存瑞瞪着我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桥是炸断了,敌人的机枪也哑巴了,可我们的战友,却壮烈地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我的心像刀绞一样,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打完仗部队就撤走了。董存瑞牺牲后,在爆破现场没留下任何遗物。
  这就是董存瑞牺牲前全部表现的最权威的描述。如果硬要我在导演和郅顺义之间靠一头,我只好靠在郅顺义这边。
  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到底喊的啥,为什么一时竟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呢?除去恶搞造成的混乱之外,版本不同恐怕是引起人们的困惑的最主要原因。最开头的新闻报道中,根本没提董存瑞是不是说了什么,后来的电影和故事里,董存瑞说话了,可是说的又不一样,电影《董存瑞》的镜头中董存瑞高呼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小学课本以及《董存瑞的故事》等书籍里写的,又有了一点变化,这里董存瑞高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冲啊!”那么董存瑞到底喊的是什么呢?
  第一个报道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消息的人名叫齐肃。齐肃这篇报道,刊登在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1版上,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文中写道:“……董存瑞为完成任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毫不踌躇地一手托着炸药箱,一手拉导火索,在强烈的轰声中敌碉毁灭,董同志也光荣牺牲了。”同日,程子华司令员在《群众日报》上发表了《董存瑞永垂不朽》一文。这篇文章中也没有提董存瑞当时说了什么话。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拍摄电影《董存瑞》,组织召开了董存瑞生前部队首长、战友座谈会,大家在座谈时也没有谈到英雄牺牲前说了什么。在讲到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时,会议记录是这样写的:“……这时他豪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把头扭向自己的同志,面色坚定而刚毅,接着一声巨响,碉堡被炸毁了,英勇的董存瑞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我们注意到,在离董存瑞牺牲最近的时间里的文章和座谈记录中,没有任何人提及董存瑞在拉响炸药包前说话的事,更不要说喊什么口号了。记者在这时候也没有任何拔高的虚构。
  存瑞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曾访问过《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作者、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从他的口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为了新中国,前进”这个口号的出处。1977年1月8日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到这里,我们总算弄明白了,“为了新中国……”这句话是作家“创作出来的”。其实,在我们的记忆中,电影里的董存瑞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而不是“为了新中国,冲啊”。在有关董存瑞的故事中变成了“冲啊”,可以认为是故事写作者的“艺术再加工”。他们一定是觉得一个不识字的年轻战士喊“前进”有点太文绉绉的了,远不如“冲啊”来得更口语化、更生动、也更真实。“前进”的意义比较虚泛,如果想让董存瑞只是号召战友们冲锋,当然还是用“冲啊”比较贴切,比较有针对性。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听到这几位作者自己解释一下,他们是如何从“前进”演化到“冲啊”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