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第三条道路:重建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

作者:庞清明




  多元。与独立相对称,多元绝对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与赞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因为,多元就是对他者的尊重,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第三条道路这里,为什么不断地提到多元呢?因为刚刚过去的20世纪就是在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两大阵营的捉对厮杀、火并的硝烟弥漫中谢幕的,我们感到两大阵营的无聊,诗歌的悲哀。第三条道路必须站起来一声断喝,彻底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还诗界以本来面目。作为当代诗歌的超流派,第三条道路向所有优秀诗人无限地敞开,消弥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两大阵营造成的巨大裂痕,唤醒他们中的沉睡者。在第三条道路的旗帜下,汇聚着多种风格的诗人。笔者的《南方乡镇》系列组诗表现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沿以珠三角、长三角为背景的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凸凹的诗歌呈现的是一种凹凸文本、对意象及标点的运用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而且是常写常新、活力无限;莫非的《词与物》显示了对事物不经意的细节把握,词与物的相互转换与对接,技巧化解于无痕;树才的诗简单、明了,孕育着作者对人生的磨练、对意境的深度锤炼;安琪的狂放不但是才情的过剩、也是生命力的象征;老巢的视野总是多侧面全方位的,他的导演视野给中国诗歌带来更丰富的精神内涵;杨然有着巨大的肺活量,他的诗歌呈现出不断流变的风格;有着严谨文风的批评家胡亮,其内心世界的斑斓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马莉的金色十四行正越来越纯粹优雅,并与她的随笔、绘画形成三位一体的经典文本;十品的长诗《时间与水》显示了宏大的视野与抒情的活力;林童从未在诗歌批评界缺席,他的春秋笔法不时掀起诗坛巨大浪花;朱子庆把诗歌艺术与朗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智慧的舌头更是人见人爱。席永君、冉冉、子梵梅、红杏、赵思运、刘文旋、飞沙、衣水、林忠成、方惘然、玄鱼、李霞、愚木、斯如、李祖德、楚中剑、远观、北残、秦池等众多诗人皆各自显示出非凡的实力。
  传承。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均在传承上出了问题。前者不知不觉间充当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买办角色,不管是西川还是臧棣、不管是欧阳江河还是王家新,这些诗人供奉的都是西方的神主,割裂的是中国本土的脐带。于坚本质上是西方理论的马前卒,但他十分聪明,角色转化得非常乖巧,非要把自己弄到民间写作的大位,以至于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他那里就玄而又玄。早在5年前,树才的《单独者》出版(单独者的先见之明);凸凹提出“脱掉衣服的写作”(严肃而不淫逸);笔者也提出过诗歌三段论:“诗歌是隐者的艺术”、“诗歌是被阅读的艺术”、“诗歌应充满人性的光芒,以此烛照世界迂回前进的脚步”。再回过头来看看两大阵营几位鼓手的观点,什么“诗到语言为止”(等于没说),什么“诗歌是一种慢”(完全是以偏概全,背离诗歌的本质),什么“朗诵是诗歌的断头台”(他自己仿佛是诗歌法官,要把其他诗人来定死罪)。第三条道路经过八年的薪火传承及张放、蓝棣之、张清华、洪子诚、耿占春、陈思和、梁平、郁葱、陈仲义、翟永明、柏桦、钟鸣、李青松、谭五昌、晓音、伍方斐等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及报刊主编的激励,尽管遭遇了外界的激烈批判与内部的质疑,依然临风不倒风华正茂。第三条道路还需要传承什么呢?就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积极入世的精神,就是对假丑恶的批判。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重现中华文明绚烂的经典与辉煌历史。
  建设。建设的对立面就是破坏,中国历史往往是战争初定、新朝将立之时就是大举破坏之时,就是一把火把前朝历史文物焚毁,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火光熊熊处满目凋蔽、青黄不接、一片废墟,惨不忍睹。中国诗界仿佛也秉持这股歪风邪气,不断有人要PS旧社会、旧文人,PS朦胧诗、第三代,PS知识分子,这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行为,完全违背了艺术的规律,是第三条道路诗人所不耻的,因为第三条道路在革新的同时更提倡建设的力量,批判的同时提倡传承的力量,需要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中国当代诗歌添砖加瓦,开路搭桥。知识分子充满书本与技术的傲慢与偏见,民间分子充满奴性与肉欲的放荡,而第三条道路则回归宽广与无限的大道。2006年底,第三条道路诗人参加“走进诗意平乐”(邛崃)大型诗会,与第三代、非非主义、存在主义诗人探讨各个流派、各代诗人之间的交流、批评与良性互动问题,使我感受到了蜀中诗人豪迈的性情与宽广的胸怀。
  提升。知识分子并未立足本土面向周围的民众,他们选择了一条向西天取经的不归路。民间写作则一路向下,尘埃飞扬,选择的是一条面向黄泉的不归路,他们都得了严重的偏头症而不知悔改。当我看到一股崇洋媚外的力量使读者迈向精神与民族的虚无,一股媚俗低级的力量不断诱使读者精神滑坡、成为稻草人、墙头芦苇的时候,国人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精神危机,金钱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鲸吞着人的心灵,使人异化为物的奴隶。第三条道路诗人必须高举信念的大旗,关键时刻必须勇敢承担,通过宏大叙事与探幽逐微,提升国人的精神层面。
  如果说真正的诗人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也是民间的一部分,那么,每位诗人最后都将回归第三条道路。而“独立、多元、传承、建设、提升”几个关键词,正呼应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使诗歌重新回到真实的写作,既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又有推陈出新的勇气,使诗歌世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在眼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全面改革开放的宏观形势下,当代诗歌正迎来千载难逢的黄金岁月,并必将伴随着朝阳的升起而呈现云蒸霞蔚的万千气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