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当非80后遭遇80后

作者:李美皆




  从“没有想好”到决定不道歉的那几天,对于郭敬明至关重要,这种重要已经超越了对于郭敬明个体的意义。而在这几天里,外在的力量对郭敬明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一股合力,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郭敬明不道歉。有这样的粉丝,有这样的高参,郭敬明如果道歉,反倒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比郭敬明的不道歉这一行为本身更可怕的,就是这股合力,这只看不见的手。
  理性与良知在几天的较量中败下来了,如果郭敬明曾经痛苦地反思过什么,这时候也可以轻松打住了,就像面对一道数学难题,你正在苦解,别人已经为你做出答案了,你只需要跳起来,喊一声“太好了”就可以了。就这样,化腐朽为神奇,化沮丧为得意,化羞耻为荣耀,郭敬明成功地突围了。同时,也与一种东西擦肩而过了。当所有的人都说皇帝穿着衣服时,皇帝自己也无法不相信自己穿着衣服了。郭敬明更有理由相信,自己败诉的原因是“没有在官司上浪费任何精力”;更有理由坚持,仅仅是创作时“受了一些影响”而已,并用“一不小心”来消解抄袭的本质;更有理由宣称,“我对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哪怕世人全相信,我依然不会苟同”。“不会迫于压力放弃原则、放弃曾经创作时的辛苦,放弃所有依然喜欢我的文字的人的希望”。(很煽情,听起来颇有威武不能屈的悲壮,只是,他的原则是什么呢?将抄袭进行到底?)最后,郭敬明也更有理由感激一些人,“在现在或者曾经我最沮丧的时候,没有放弃我”。
  可是,我们呢?没有人为我们着想,我们只有自己去寻找答案了。我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相信一个孩子的无赖了,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相信,更无赖的还不是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的答案,至少,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
  有那么多人宠着他,为他的丢脸而安慰他,郭敬明还需要认什么错呢?郭敬明没有一个认识到错之为错的机会了,更没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了。我们为他遗憾。但郭敬明很牛气地说:“这件事情总会消失……我的新书照样卖,照样签很高的版税。”这是自然的,厚颜的通行证已经发挥作用了嘛。既无罪感又无耻感的人总是活得洋洋自得的。郭敬明说,“那些讨厌我的人的想法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可是,冒昧问一句:你讨厌自己吗?你会永远不讨厌自己吗?
  就算逃脱了耻感和罪感,还有一个问题也是郭敬明必须面对的:剽窃不仅是一个道德低下的证明,而且是一个能力低下的证明。后者更有损于郭敬明的颜面、自信和骄傲。
  郭敬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做了丢人的事一定不要感到丢人,只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它就真的会变成一种光荣,因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坚持到底就是英雄。
  对古往今来不为自己的过错道歉的人,令更多的人愤怒。但是,联系到郭敬明事件,还愤怒什么呢?难怪很多人不道歉,原来不道歉有这般好处,原来喜欢不道歉的大有人在呀。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当无耻逆流成河时,悲伤才真正逆流成河。
  郭敬明不道歉,还需要暧昧地以读者会做出判断为自己开脱。可粉丝们比郭敬明坦白得多了:首先,承认“抄了”;其次,表示“依然爱你”。
  “抄了,我依然爱你”,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反叛,因为青春期的必然,因为被教导得太多,所以会追捧反道德英雄,以有机会反对成人的意志为荣。这更是一种典型的粉丝心理,以前叫偶像心理。偶像心理就是偶像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有错,那也是别人的错。那意味着,一个人一旦被视为偶像,就可以在信众心目中享有道德甚至法律方面的一切豁免权。这种偶像运动,中国也不是没有过的。偶像心理是以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为代价的。偶像运动实际上就是盲众的运动,而盲众的力量历来是可怕的。当粉丝们盲目地怂恿着郭敬明不道歉时,实际上是在使自己沦为什么呢?这种狂热不仅是不理性的,而且是不智性的。所以,有人说,偶像不负责任的恶劣行为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还拉自己的“粉丝”殉葬。为成就一个偶像,牺牲了这么多粉丝,真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味。
  陈村说,“郭敬明做了不对的事情,理应遭到读者的唾弃。但是,这事不该由我们来管。谁该管?他爸该管,买他书的读者也该管。如果他抄袭了,读者拒绝买他的书,谁买谁耻辱,这种抵制才是真正有用的”。可是,郭敬明的读者几乎都是他的粉丝,他们怎么会抵制呢?他们甚至更“铁杆”了,所以,郭敬明注定畅行无阻。偶像作家的好处,就是“怎么写都有人看”。粉丝们说,“抄怎么了,抄得畅销就是本事。”“抄也能卖得这么好,你能吗?”抄袭也有市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粉丝呀。有鼓励不道歉的粉丝,就有坚持不道歉的郭敬明,所以,粉丝更需要觉醒。
  粉丝运动以低龄化为特征,粉丝们理性尚未成熟,当然也不可能做出成熟的判断。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来说,十八岁意味着成年吗?值得探讨。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无非就是说,艰难的生活环境会让人更早成熟。可是,这一代的生活环境太好了,是否会导致晚熟呢?
  这首先是为自己负责的问题。年轻人会不再年轻,未来社会是他们的,当他们成为社会中坚时,如果依然秉持这样的价值观,社会将是什么样子?他们又将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只能冀望于他们的成长了。成长的路还有多远呢?路的尽头又是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大人不鼓励孩子看的书或影视动画却会那么吸引他们呢?这说明出版制作商更了解孩子、贴近孩子吗?这个问题曾经让我非常迷惑。无疑,出版制作商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他们顺应了这一点。但是,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顺应的、感兴趣的,孩子显然还需要一些相逆的、不感兴趣的东西,后者可能比前者更有价值。这一点,要等到孩子变为成人后才会同意。
  不必太忧虑,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让大人很忧虑,但人类并没有一代更比一代坏。文化也是一样,可能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滑坡,但滑到底部,自然会上升。不必担心娱乐至死,因为不可能娱乐至死,有一天会厌倦的;不必担心叛逆,因为没有人可以叛逆到底,有一天会内心发现的。《发条橙》中,小亚力克斯们整天想着怎样作恶,政府施行了一种特殊的惩罚,让他们每天看色情暴力画面——他们曾经乐此不疲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们一看见这些东西就恶心、呕吐,于是,人性开始上升。青春之所以残酷,是因为盲目、躁动,是因为能量无处发泄,但青春必然会成为过去,曾经狂热的东西,有一天必然会冷却。孙悟空叛逆完了,就取经去了,孩子们也会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一样都躲不过。
  郭敬明抄袭有功、不道歉有理这件事,体现的并不仅仅是郭敬明的问题、粉丝的问题,还有成人社会的问题。说“教育有责,社会有责”是概括的,具体而言,这件事情中涉及的成年人,难道不需要反思吗?他们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明事理?正如网上有人指出的,郭敬明道歉将扯断利益的链条。道歉不仅仅是一个面子的问题,还关系到一个由谎言编织成的巨大的利益链,一旦郭敬明承认了谎言,利益链就要断裂。所以,为了利益,有些成人做出了对孩子、对社会完全不负责任的选择。如果郭敬明的不道歉将危机转化为很酷的英雄行为,为的是维护个人声誉、写作生涯、市场前景,那么,利益链的另外环节为的则仅仅是自己大肆炒作、弄虚作假推出的明星作家的市场效益不至于断送。惟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商女”连“亡国恨”都不在乎,还能指望商人为社会理性和道义付出什么吗?正如张悦然所说,郭敬明所持的“可以赔钱但决不道歉”的思维方式是文学被商业化操纵形成的必然恶果。
  郭敬明事件是在挑战一个社会的理性和良知,影响极为恶劣。社会舆论对此却那么无能为力,令人黯然和无奈。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的作家们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跃而成为郭敬明粉丝团的龙头。力挺郭敬明加入作协,相当于成年版、体制版的“抄了,我依然爱你!”即便郭敬明抄袭可以原谅,拒不道歉却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无论如何辩解,成人的举动都包含着对这件事情的表态,至少表明,一些人不在意郭敬明拒不道歉的死硬姿态,也不在意这件事情的恶劣影响。作协将“80后”纳入,是件好事;但将剽窃并拒绝认错的勇士纳入,则显然应另当别论了。客观上,这对郭敬明的错误是一个鼓励。当郭敬明下次得意地宣称“我的新书照样卖,照样签很高的版税”时,可以再加上一句了:“作协照样入,而且还破格。”事实上,郭敬明已经说了:“加入作协是件好事情,至少代表一种认可。”郭敬明所说的认可是指什么呢?不排除对其错误的认可,而郭敬明更看重的,就是这一认可,因为这相当于一个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粉丝们叛逆、青春期,我们的一些德高望重的人难道也叛逆,也青春期吗?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