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星星》——诗歌之根,心灵之家
作者:佚名
主持人:蔡凛立
以诗人的角度进入诗歌现场,以读者的角度配制诗歌套餐
龙源期刊网:《星星》这个刊名,有什么样的含义?在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中,《星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梁平:在1979年《星星》复刊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我想,这句话是《星星》创始老人们心里珍藏的温暖,它还会传递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星星》人。
应该说,在新中国的新诗发展中,‘星星》不仅实实在在地培育了四川丰厚的诗歌土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跨越了地域界限,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立足展示诗歌文本演变,见证诗坛新人崛起,成为新中国诗歌的一块高地,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星星》评选了“中国新时期十大青年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叶文福、叶延滨、杨牧、傅天琳、李钢、江河等1O位诗人名列其中。这次评选的意义在于,比较公正地把中国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诗人作为阵容和榜样推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90年代,《星星》开展了关于“中学语文诗歌教材”的讨论,面对我国中学语文诗礅教材编写几十年不变的现状提出了质疑。引起了其他媒体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效地促成了我国中学语文诗歌教材的改进。
2003年,《星星》和新浪网、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甲申风暴·2l世纪中国诗歌大展”,历时8个月,对1986年“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大展”以后的中国诗歌再一次进行了梳理,里现了中国近20年积蓄的诗歌力量。与大众传媒联手,用《星星》一本专集、《南方都市报》62个专版、新浪网的滚动专题,集中推出了这个时期的新诗人、新作品.声势浩大,取彳导了显著的成效。
陕西的一位读者在给《星星》编辑部的一封信中写到:“直到现在,无论你走到任何一个城市,只要一提起《星星》,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
龙源期刊网:“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双效期刊刊”、“国家期刊奖”、“国家重点社科期刊奖”,《星星》所取得的这些荣誉的背后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请您回顾一下《星星》所走过的道路。
梁平:《星星》诗刊于1957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是新中国的第一本诗刊。半个世纪以来,《星星》与北京的《诗刊》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培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成为中国诗坛举足轻重的专业诗歌刊物之一。
创刊不久的《星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第一代《星星》编辑在“反右”中全军覆没,并殃及了与《星星》一同起步的国内一大批青年诗人,使之成为“事件”。1960年11月,《星星》停刊。1979年,《星星》以及在那个“事件”中受到牵连的所有人都陆续平反,《星星》于同年10月复刊。复刊后的《星星》再度成为中国诗坛的聚焦点,成为全国诗人、尤其是青年诗歌爱好者炙手可热的刊物。
应该说。刊物所有的荣誉都是几代《星星》人以及热爱、支持《星星》的作者和读者用心血浇灌的。《星星》人从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峡到叶延滨、杨牧、陈犀、张新泉、刘滨以及其间众多默默无闻的编辑为《星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里都有太多的故事,就像天上数不清的星星,随手摘下一颗,都会感受到他们温馨的抚慰和生命的照耀。
2006年春节前夕,《星星》有一次久违了的年饭,最长的80多岁,最小的刚20出头,一杯薄酒,满腹感慨。这是《星星》50年来的第一次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足以让很多人的眼里饱含泪水。直到今天,老诗人白航、流沙河已经退休多年了,但只要是《星星》的事情,都不遗余力,亲历亲为,为《星星》的晚辈树立了榜样。
龙源期刊网:为诗人办刊还是为读者办刊,这是关系到诗歌期刊生死存亡的一个问题,对此《星星》是如何去做的?《星星》的定位是什么?
梁平:应该说,这是长期困扰诗歌刊物的一个致命的问题。《星星》近年思考的定位就是两句话:“以诗人的角度进入诗歌现场,以读者的角度配制诗歌套餐。”诗歌刊物需要展示当下创作成果,就需要把刊物办得有现场感;而现场,只有诗人的身份能够最直接地进入。就诗歌而言,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一定能够做一个优秀编辑,但一个优秀编辑却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诗人。这一点,是与其他文学形式不一样的。所以,真正进入现场需要诗人的角度,这也叫诗人办刊。
同样重要的是,尽管现场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而诗歌读者却并非都喜欢那个“现场”,还有很多的读者更喜欢顽强地坚守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写作和阅读,能够永远不去凑那份热闹。这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所以刊物编辑还得像中国厨子,还得学会弄七大碗八大碟,会弄“满汉全席”,应有尽有,众口可调。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办诗歌刊物必须做到“高要成,低要就”。当然,这是我们理想的目标,有点“英特纳雄耐尔”的味道。但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相信必然会得到回报。
龙源期刊网:提到《星星》,人们总会提到《诗刊》,两者同年同月创刊,并同时为中国诗坛最璀璨的两颗星星。和《诗刊》相比,《星星》有什么特色?
粱平:这是新中国两个诗刊的缘分。《诗刊》一直是中国诗坛老大哥,有大哥的风范,是中国诗歌的一面旗帜。作为中国老牌诗歌刊物,l=星星》和《诗刊》的编辑都有很好的朋友关系,彼此有很多交流、交融和互补。所以,才能够这么多年来,两刊一南一北一直坚挺在中国诗歌的前沿。
如果一定要说《星星》的特点,可能《星星》更活泼一些、更放松一些,皇家刊物有皇家刊物的难处嘛。但正因为是皇家刊物,《诗刊》运作大的活动就比《星星》更有优势,比如“青春诗会”、“春天送你一首诗”等大型诗歌活动已经做得很有规模和影响。
龙源期刊网:《星星》可以说是诗人的摇篮,先后推出过舒婷、北岛、顾城、杨炼、贾平凹、海子、西川、阿来等著名诗人、作家的代表作,近期推出哪些名家名作?
梁平:新中国以来很多著名诗人几乎没有与《星星》无缘的,这是一个刊物应该具备的眼光和凝聚力。上面提到的名家,在《星星》大力推举的时候都还没有被这样命名,而大多还是叫青年诗人。所以近年我们依然更多地关注、不遗余力地推举青年诗人。我们刊物的重头栏目“首席诗人”、“青年诗人12家”、“发现”等已经在全国诗歌界产生了影响,有的已经成为品牌栏目,诗人和诗评家都非常看重。
2000年以来,我们一直有意识地集中展示中国诗坛实力中青年诗人阵容,翟永明、李亚伟、何小竹、张执浩、汤养宗、杨健、李元胜、路也、雷平阳、瘦西鸿、余笑忠、田禾、宋晓杰等都有很杰出的诗歌在《星星》上大篇幅推出。
关注网络诗歌、力推青年诗人、探索市场
龙源期刊网:《星星》2002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下半月刊专为网络诗人打造,请您谈谈网络诗人这一群体的状况及网络诗歌的发展前景。粱平: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写过文章谈及,我在《对中国诗歌现场的指认》中称“网络诗歌已成半壁河山”,这足以证实我对网络诗歌的认同和肯定,这里不赘。本来诗歌就是诗歌,没有网络和纸质媒体的严格划分,只是展示的场地不同罢了。如果专门要说网络诗歌,我想主要指的是在网上展示的诗歌。总的讲,网上也有好诗,我们很多刊物也直接从网上选诗发表,只有认同才可能选择。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眼下的网络诗歌阵地却弥漫着越来越浓烈的江湖味道,江湖可以造势,江湖也可以制造虚妄和浮躁,这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中国诗歌需要健康发展,返需要我们所有诗人的共同努力。探讨和论争都是必要的,但总有那么几个人,总是在网上骂这个骂那个,这未免缺失了诗歌本身的意义,有失风度。至少我个人认为,这对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诗歌是一种伤害。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懂江湖规矩的人,对于一切有利于诗歌建设的鉴言,都能接纳:对于其他不讲规矩的言论和行动,不仅抵制,而且鄙夷。需要说一句,即使有这些现象,却丝毫不能阻止我一如既往地关注网络上出现的诗歌新人和好作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