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坛动态
作者:佚名
“布鲁克奖”由小红帽公司(Red Hat)创始人鲍勃·杨发起,并模仿著名文学奖“布克奖”的命名,以挖掘博客出名的露露自助发行社提供赞助。所有获奖作品均由博客在网上投票选出。据悉,首届露露布鲁克奖共吸引了89部博客作品参加角逐,三位最终获奖者均将获得1000至2000美元奖金。
(左亚琴)
佩特森获林德格伦文学奖
第四届阿斯特丽德·林德格伦国际文学奖,于3月15日在瑞典女作家林德格伦的故乡维默比揭晓,美国儿童文学女作家凯瑟琳·佩特森获得了这一世界著名的奖项。林德格伦国际文学奖素有“诺贝尔儿童文学奖”之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文学奖。
今年的林德格伦国际文学奖是第四届,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137名儿童文学作家参评。经过评委会几个月的艰难筛选,佩特森因其作品对逆境中弱势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真实描绘而获奖。
传教士家庭出身的佩特森193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中国经常是佩特森文学作品中采用的背景。她的小说常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逆境中改变命运的努力。佩特森的成名作品有小说《通往特拉比西亚的桥》等,她还曾于1998年获得安徒生奖章。在接到瑞典纪念林德格伦文学奖评委会的祝贺电话时,佩特森表示非常吃惊,她已决定将本次奖金捐献给一个鼓励读书的社会组织。
林德格伦国际文学奖是瑞典政府在2002年为纪念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德格伦去世而设立的奖项,用以缅怀林德格伦为孩子们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鼓励全世界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图画家。林德格伦一生发表了87部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长袜子皮皮》、《熊心兄弟》、《淘气包埃米尔》和《屋顶上的卡尔松》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她的作品被译为八十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不少作品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中国近二十多年来也翻译出版了她的一些作品。
据悉,每年瑞典政府提供的林德格伦国际文学奖奖金数额为500万瑞典克朗(约合64万美元)。
(左亚琴)
莫雷红获斯特鲁加金冠
据古巴拉美之家出版社《窗口》杂志3月22日报道,古巴著名多产女诗人南茜·莫雷红获得马其顿国际诗歌节组织委员会授予的“2006年斯特鲁加金冠”。该奖设立于1961年,旨在奖励在诗歌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南茜·莫雷红是继南斯拉夫的德桑卡·马克西莫维奇之后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二位女诗人。诗歌节组织委员会主席索兰·安切维斯基在宣布这一决定时说,他很高兴把这项荣誉授予一位来自一种遥远的、人们尚不熟悉的文化的诗人,他希望这项荣耀能够成为一座桥梁,以利于古巴和马其顿人民的诗歌和文化为世人所了解。
南茜·莫雷红1944年8月7日生于哈瓦那,毕业于哈瓦那大学法国语言与文学系,上世纪60年代初登上文坛,其诗歌作品相当丰富,有《沉默》(1962)、《爱情,被归咎的城市》(1964)、《理查德带来他的笛子》(1967)、《不可少的十月》(1982)、《爱与死的诗》(1993)、《河》(1996)、《磨房庄园》(2000)等。曾获古巴评论奖和国家文学奖。其部分作品已译成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外国文字。
(巴文)
美洲之家文学奖揭晓
据古巴《格朗玛报》2月15日报道,古巴著名美洲之家出版社举办的、享誉西班牙语世界的美洲之家文学奖2006年度的评选结果已经揭晓。参加该年度文学奖角逐的共有546部诗集、短篇小说集、文论、加勒比与巴西文学作品。其中诗集292部,短篇小说集144部,其他文体作品110部。
经过评委会成员的认真审阅和评选,古巴作家安赫尔·桑铁斯特万以作品《幸福的哭泣者》获短篇小说奖,理由是“作品创造了一个既暴烈又人道的封闭世界,叙述方式客观,不作任何道德评价,展示了一个黑暗天地”。小说集包括三十余个短篇,描写了处于有限环境中的人物。另一位古巴作家阿维尔·西埃拉以《镜子的背面·古巴民族构建时期的性别》获社会历史文论奖,文论表现了此类著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即有力地展开了关于某些敏感问题的论争。科普作家阿图罗·科尔库埃拉以其作品《在方舟上》获诗歌奖,理由是“诗集富于想像,内容深刻,不乏幽默”。圭亚那作家马克·麦克华特以《停止审判》获加勒比文学奖,理由是“作品具有新奇而智慧的文学游戏”。
本年度的荣誉奖有三项,均授予由著名作家撰写的杰出作品。葡萄牙作家博亚文杜拉·德·索莎·桑托斯以其著作《21世纪的大学·大学的民主与自由改革》获埃塞基埃尔·马尔蒂内斯·埃斯特拉达文论奖,智利作家劳尔·苏里塔以诗集《Inri》获何塞·莱萨马·利马诗歌奖,多米尼加作家马西奥·贝洛斯·马希奥洛以《讨厌的大兵》获何塞·马利亚·阿格达斯小说奖。
(巴文)
纪念
纪念贝克特诞辰一百周年
今年4月13日是荒诞派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的百年诞辰,1969年他凭借荒诞剧杰作《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评语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今年贝克特百年诞辰庆祝活动特别多,而且规模很大。在作家的祖国爱尔兰及英美等西方国家,在百年诞辰日的前后,纪念活动精彩纷呈:有其代表作品的上演或重排,有其作品的学术研讨会,还有其作品朗诵会等。2月28日,爱尔兰政府在都柏林为他举办了纪念仪式,爱尔兰文化艺术部长约翰·奥当纳休代表政府出席了该活动。美国埃默里大学和亚特兰大市政府联手将2006年命名为“贝克特年”,在该年度内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及学术活动。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2月9日—11日举行了主题为“百年贝克特:新视角”的学术研讨会。3月30日—4月2日在英国雷丁大学举办“贝克特在雷丁”的学术研讨活动,贝克特的传记作者詹姆士·诺尔逊教授发表学术演讲。4月5日—9日,在贝克特的母校都柏林三一学院,进行了高规格的大型学术讨论会——“贝克特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著名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及上述贝克特传记作者都将到会作学术演讲。贝克特,这位“以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超群出众的艺术想像力和不同凡响的创新精神,将自己对生存的感受通过艺术形式传达给读者和观众”的伟大的小说家兼剧作家,也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4月举办了“贝克特戏剧节”,重新演绎其经典剧作。在全球纪念贝克特的系列活动当中,首次有了我们中国艺术家的声音——贝克特最负盛名的《等待戈多》的“中国版”搬上上海舞台,但这一次,它首次以实验京剧的姿态出现,这可谓是贝克特和中国戏剧“最亲密”的一次接触,除《等待戈多》外,贝克特不为中国读者熟知的“实验小说三部曲”也首度以戏剧的形式出现在上海舞台。来自贝克特故乡爱尔兰的艺术家也再度来沪演出。上海市话剧中心去年上演了引起不小反响的《终局》也会再度上演。该剧是贝克特最钟爱的作品,2005年值上海话剧中心成立十周年院庆之际,首次搬上中国舞台。
(邓中良)
纪念阿亚拉诞生一百周年
今年3月16日是西班牙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佛朗西斯科·阿亚拉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为了向作家表示祝贺,西班牙文化界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德里国家图书馆举行的晚餐,国王卡洛斯一世及王后索菲亚驾临,出席者还有副首相玛利亚·特雷莎女士、文化部长卡门·卡尔沃女士、皇家学院院长加西亚·德拉·孔查、文化部副部长安东尼奥·伊达尔戈、国家文化纪念学会会长加西亚·贝拉斯科等重要人士。国王发表了讲话,称阿亚拉是“真正的语言工匠”,“他对西班牙文学的贡献、他的生活与著述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简短祝词引起了热烈的掌声。国王随后拥抱了老人阿亚拉,阿亚拉坦言,他“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激动心情”。出席晚餐会的还有庆祝阿亚拉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的成员,阿亚拉的夫人和亲朋好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