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漫谈恐怖小说
作者:李长声
恐怖小说,早先日文用语是“怪奇小说”,后来照搬外来语,叫“horror(恐怖)小说”,近年又与时俱进,改称“modern horror(现代恐怖)”了。怪奇之称令人联想以往的恐怖小说是“在中国式恐怖的阴影下开放的花朵”(荒俣宏语),而换成英语外来语,则表明现今流行的恐怖小说是从欧美移植的。虽然可以在《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古籍的神话里探寻源头,但要从文学缕述,上田秋成于1776年印行的《雨月物语》应该是恐怖(怪奇)的雏形。近代文学中,泉镜花的《高圣野》(1900年)以及《春昼》、《春昼后刻》(1906年)堪称恐怖小说的杰作。1930年代“变格型侦探小说家”梦野久作的《神父的魔术》描写特异功能和异常心理,现实与超现实交错,那“看了就发疯的画卷”传承到当代,就变成“看了就死人的录像”(铃木光司的长篇小说《链》)。恐怖小说本来是俗不可耐的,近年才开始摘去低档的标签,连获得纯文学奖项的作品如奥泉光的《石的来历》、笙野赖子的《二百回忌》也得用“新恐怖小说”、“纯文学恐怖小说”作招徕。这个翻身仗,归功于美国恐怖小说的翻译,特别是现代恐怖小说三大家,在日本拥有不算小的读者市场。
美国恐怖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说过:起源最古远、最强烈的感情是恐怖,起源最古远、最强烈的恐怖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怖。或问:你为什么写恐怖小说?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回答:想让读者害怕。所谓恐怖小说,一言以蔽之,就是让读者产生恐怖感情的小说。如果把美国爱伦·坡184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毛格街血案》视为推理(侦探)小说的滥觞,那么,恐怖小说从18世纪英国的“古堡小说”中寻根,以沃尔波尔于1764年“融合旧浪漫和新小说的尝试”《奥特朗托城堡》这部长篇小说为源头,其历史则更为久远。其实,作为象征主义诗人,爱伦·坡的小说充满神秘、怪诞与恐怖的气氛,但是以科学进步为背景,其后推理小说的发展趋向理性。恐怖小说属于反主流文化,蕴含了颠覆既成秩序和道德的想象力,1790年代分流为精神、心理恐怖和肉体、生理恐怖,达至鼎盛,1820年代收场。
科学打破一种怪诞,人们就用那科学再创造新的怪诞。19世纪初伦敦时兴魔术幻灯,人工显现出“幽灵”,爱尔兰小说家勒法努在1869年以一篇《绿茶》先声夺人,雨后春笋似的大众杂志竞相推出用氛围和暧昧营造恐怖的“幽灵小说”,直到1920年代才衰歇。关于这类小说的理想模式,MR詹姆斯说:先若无其事地介绍登场人物,接着讲他们专心于日常琐事,毫无不祥的预感,对自己的周围甚感满意;然后让邪恶的东西不显眼地出场,进入平静的环境中;逐渐强烈地描写,最后露出真相,几乎占据整个舞台。
梅琴和布莱克伍德二人开创了“神秘小说”,背景在于神秘教团的时兴。受他们影响,美国的洛夫克拉夫特在1920年代至30年代创作一系列“宇宙恐怖小说”。这类小说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由于地球剧变,混沌状态时生存的具有神秘力量的巨大怪物被封存在什么地方;这太古的秘密记载在某种书籍中;它们等候复活,君临地球。
詹姆斯、梅琴、布莱克伍德、洛夫克拉夫特被视为20世纪初期恐怖小说四大家。1950年代恐怖小说冷场,作家们转向幻想小说和推理小说讨生活。1960年代是动荡的年代,富裕的美国社会各个层面充斥着死亡与暴力。年轻人用反主流文化逃离现实,却招致神秘主义卷土重来。长篇小说如罗伯特·布洛克的《精神病患者》(1959年)、布雷德伯里的《什么从路上过来》(1961)、艾拉·莱温的《恶魔之子》(1967年)揭开了现代恐怖小说的序幕。
1970年代前半期,斯蒂芬·金登场,头两部作品简装本均销行三百万册,此后作品精装本也畅销,成为恐怖小说之王。他开了头,恐怖小说的主要形态由短篇变为长篇。利之所趋,1970年代后半期恐怖小说家层见叠出,继科幻小说之后,贴上“现代恐怖”标签的小说占据书店一角。1980年代迪恩·孔兹改弦易辙,也成为畅销的恐怖小说家,与斯蒂芬·金并驾齐驱。罗伯特·R麦卡蒙的小说于1987年畅销,主要描写现代的噩梦,虽然印数赶不上前二人,但名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觉得恐怖小说领域太局促,他自1990年跳了出去。现代恐怖小说不单营造气氛,而且更重视故事性,多用电影手法,行文口语化。1988年斯蒂芬·金、迪恩·孔兹等人成立“美国恐怖小说家协会”,设立了一个奖项。可以说,恐怖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已经独立,虽然许多读者并非喜好所谓恐怖小说,只是爱读斯蒂芬·金的作品罢了。
恐怖小说渐为人知,借重于好莱坞恐怖电影叫座。1960年代后期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惊人地增产,简直是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门类。斯蒂芬·金,1947年生于缅因州,那里就成为其作品的主要舞台。大学毕业后的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写作。他写具有特异功能的少女恰丽,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丢进垃圾箱。妻子(大学同学,也是作家)拣起来读了,鼓励他写完。他以二千五百美元卖断了精装本版权,但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轰动一时,简装本版权卖了四十万美元,使他一下子脱贫致富。此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制作畅销书。斯蒂芬·金作为大众性恐怖小说的作者大获成功,读者之多,是任何时代都不能比肩的。1986年出版鸿篇巨制《IT》,描写七个年轻人时隔二十七年再次向袭击故乡的怪物“IT”挑战,交错50年代和80年代,是美国现代恐怖小说的最优秀作品之一。
1986年,一些比斯蒂芬·金晚一辈的恐怖小说家宣称,“恐怖”本来是革命的,过激的,打破禁区,嘲笑通常观念,颠覆传统价值,但畅销恐怖小说不过是顺应体制的商业化作品。斯蒂芬·金和迪恩·孔兹的作品当初像大众文化中的摇滚乐,震撼社会,但如今已徒有摇滚之名,变成了流行音乐。所以,他们要找回摇滚乐的叛逆精神,创作朋克摇滚那样的“新恐怖”。这一小撮作家自称“血腥摇滚派”——“血腥”取自1980年代流行的鲜血溅满银幕的“血腥恐怖电影”,怕是难成气候。
斯蒂芬·金早在1977年就登上日本的畅销书排行榜。进入1990年代的前一年,即平成元年,警察终于逮捕了连续杀害四个幼女的年轻人宫崎勤,其住处塞满录像带,被传媒大肆宣扬,持续几年的恐怖小说热涉嫌“教唆”,偃旗息鼓。1992年《日本怪谈集》、《中国怪谈集》等古典名作相继出版,似乎又重新启动。1993年角川书店推出“角川恐怖文库”,创设“日本恐怖小说大奖”,出现了植根于日本风土和文化的佳作,如坂东真砂子的《死国》、《狗神》。1994年她的新作《虫》获得第一届日本恐怖小说大奖的佳作奖。筱田节子继《神鸟》之后又创作《圣域》,小野不由美和恩田陆分别出版《东京异闻》(原文“京”字的口里还加了一横)和《球形季节》。有趣的是,这四位先驱性作家都是女性。同年,京极夏彦出版《姑获鸟之夏》,轰动一时。此外,在学研社的“学研恐怖长篇丛书”舞台上活跃着菊地秀行等作家。1995年濑名秀明的《寄生夏娃》应征“日本恐怖小说大奖”夺魁,半年就销行五十五万册。由于这部小说的诞生,日本才有了几乎可以和欧美媲美的“现代恐怖小说”。铃木光司的《链》及其续篇《螺旋》也大畅其销,恐怖小说终于走出了爱好者小众的范围。日本恐怖小说的勃兴,主要是角川书店的操作。新潮社、幻冬舍和朝日电视台合办“恐怖惊险大奖”,评选富有恐怖性和惊险性的长篇小说。评委有三位:大泽在昌、桐野夏生、宫部美幸,却都是写推理小说的高手。因吸毒蹲了几年大牢的出版人角川春树获释后,东山再起,也推出了一个“春树恐怖文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