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借古讽今话战争

作者:薛玉凤




  谎言是残酷战争的一个副产品,马奇对妻子撒谎完全是战争所致,并非马奇对妻子变心。然而尽管玛米原谅了丈夫的一时软弱,夫妻之间的感情却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作者对战争的谴责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与现实
  
  在一次访谈中,布鲁克斯谈起了创作《马奇》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初,我住在弗吉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对在悉尼长大的我来说,突然住在一个满是战争疮痍的地方显得尤其不可思议。村里教堂的墙上有许多内战时留下的弹孔,在我们家后院里竟然还挖出一只北军士兵的皮带扣。想像这个皮带扣的主人是马奇这个形象诞生的开始。”
  曾经是战地记者的布鲁克斯善于利用历史来影射现实。作者自己曾明确表示:这本书的写作有自己对伊拉克战争的复杂心情作背景,玛米的视角很好地传达了公众心中的挫折感、痛苦和混乱。虽然作者并不认为《马奇》是一部战争小说,但她对战争的抨击显而易见:“如果战争可以说是正义的话,那么这场战争就是正义的。”但马奇所到之处,到处是邪恶,到处是暴力。北军一个颇有人缘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丧生,为了报复,上校竟然下令把周围的建筑付之一炬,其中包括许多无辜百姓的财产。马奇提出异议,上校马上恼羞成怒,从此不仅再也不去参加他的布道,见面也形同路人。
  北军士兵肆无忌惮地捣毁平民财产,侮辱良家妇女,马奇看不下去,制止了士兵的胡作非为,但上校却指责马奇作为随军牧师,不能与士兵搞好关系,并借口把他调离部队。作为正义之师的北军士兵的野蛮、邪恶与其种族主义行为,与一百四十年后打着自由民主旗帜公然侵略伊拉克的美国士兵惊人地相似,无数无辜的伊拉克平民百姓在这场战争中伤亡,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马奇》一书的问世与布鲁克斯作为战地记者的经历不无关系。该书同样传达了作者一贯的主题:战场上的男人和守候家园的女人之间难以弥合的隔阂。在《马奇》中,作者通过变换叙事视角的手法很好地传达了这个主题。
  小说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后两章中,都是马奇的第一人称叙事,但在第二部分的前四章,小说转为玛米的第一人称叙事。尽管这部分只占全书五分之一不到,但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玛米关于自己与马奇的夫妻生活以及马奇参军的叙述几乎彻底颠覆了马奇的叙事,从而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这对夫妇婚姻中的问题以及夫妇之间的隔阂,对马奇的理想主义倾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布鲁克斯借古讽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马奇》一书获得2006年普利策小说奖当之无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