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生态批评:定义,发展趋向及在中国的接受

作者:韦清琦 袁 霞




   斯洛维克还进一步就一些生态批评有必要思索的基本理念/策略作了进一步说明。第一,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生态批评家应该将叙述作为一种文学分析的策略来对待。其目的不是与文学本身竞争,而只是为阐明并鉴赏阅读的语境——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服务于我们“在外面的世界”的生活的语言来加以亲近。斯洛维克警告道:“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学术研究退化为一种干枯的、知识分子的高级游戏,毫无活色生香可言,根本脱离了实际经验。得同时去迎接世界和文学,找出两者的关联及交叉的部分。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分析、解释文学——或者讲述你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展示出与世界的接触是如何塑造你对于文本的反应形式的。”第二,生态批评注重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功用,摈弃学者的平衡与中立姿态。这实际上是生态批评反对形式主义研究的倾向的继续。斯洛维克说:“我日益感到,文学其实绝不仅是一种智力玩具,创造出来供脑袋灵光却‘不用负责’的批评家消遣的,而这些批评家是一向反对就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表态的。”斯洛维克宣称文学研究和文学本身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与人的价值和态度密切联系的,这与我们中国学者将文学看作人学的立场是一致的。第三,生态批评是一种行动主义(activist)运动,即是一种走出书房,走向社会和旷野,积极参与环境运动的批评。斯洛维克在其间强调交际的简练,即用平实优美的语言写作,避免繁缛的俗套,而真正实现交际的功能,实现对最大受众群的鼓动。此外还要广泛接触其他学科的学者,接触社会运动,当然还有身体力行地接触大地:“假如我们这些在大学教书的人还能记得留心自然,假如我们还没有迷失在讲座、理论、文本和实验室里的话,那么也许还能有用于社会。一个分量十足的警告:生态批评家(以及我们在其他环境学科的同仁)不仅要去接触文学,不仅要相互接触,还要接触大自然。”
   生态批评对强调政治正确性的学者、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对其他处于边缘地带的群体(如女性、少数民族团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社群)是十分具有亲和力的,它所力图去解释的环境、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挑战,因此,也因为中国传统深厚的自然哲学思想,生态批评在中国的接受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事实上中国学界早已超出了“接受”的范畴,而更趋向对话和重构,显得比以往迎接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时更有信心和实力。早在2000年,苏州大学的鲁枢元便出版了《生态文艺学》,这本著作试图透过生态学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就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文学艺术家的个体发育、文艺创作的能量和动力、文艺欣赏中的信息交流、文艺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主题、文学艺术的地域色彩与艺术物种的赓续、文学艺术精神生态价值的开发、文艺批评的生态学内涵、文学艺术史的生态演替等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看,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较少来自欧美生态批评的影响,是独立的成果。他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生态批评并展开与国际前言学术的对话提供了极有参考意义的理论框架。由鲁枢元主编的一项宏伟工程——《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已于2006年出版,这应是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出版物,以语录体的形式全面收进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生态思想精华,成为生态批评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是对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作者指出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他由此出发提出了人的生态本性理论,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与生态自觉性。在生态存在论哲学观的学理基础上,直接产生了以海德格尔后期美学思想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曾先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刷新了存在论哲学,认为其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新人文精神,而积极的人文关怀都应具有自然的和生态的维度。
  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则是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本书以时间为序同时也分国别考察和评价了欧美生态文学和西方生态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学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在导论中给国外的生态文学下定义道:“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这一定义的确立至少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其他著作还有张皓的《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余谋昌在《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张全明和王玉德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李培超的《自然的伦理尊严》,徐恒醇的《生态美学》,王学谦的《自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多种。
  有关生态与文学、美学问题的学术会议在近几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2年6月于苏州大学召开的“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提出,应把文学艺术放在整个生态大系统中加以阐述的研究策略;当代文学艺术应当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出奉献。文学艺术应当走进自然、关爱自然、佑护自然,重振“自然之维”。这不仅仅指文学艺术创作中题材的选择和风格的营造,更体现出一个文学艺术家的良心和职责。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不但在于提出了生态文艺领域的许多命题,还在于整合了其实业已存在的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的力量。2005年8月19—21日,“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崂山康成书院、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此次会议是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问题上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对话,是对1994年以来十年间我国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研究的一次学术检阅和总结,也是对未来时期我们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开端。
  (韦清琦 袁霞,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 2100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