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包法利夫人的爱情与悲剧原因解析
作者:孙睿超 何江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情追求男权社会制度
“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困难之处)既非令人发笑或哭泣,也非让人动情或发怒,而是像大自然那样行事,即引起思索。” 福楼拜:《福楼拜小说全集》,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512页。福楼拜在一封致路易丝·科莱的书简中如是说。此信写于1853年8月26日,正是《包法利夫人》的创作时期(1852-1856)。这句话包含了福楼拜对文学创作上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要求:形式上要“像大自然那样行事”,客观而无动于衷地反映现实;内容主题上要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包法利夫人》自发表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评论者见仁见智。那么福楼拜想通过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引起读者什么样的思索?本文就包法利夫人的爱情与悲剧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流变轨迹
《包法利夫人》取材于19世纪中期的一则风流韵事,内容老套:红杏出墙,不得善终。可是包法利夫人不是天生的淫娃荡妇,她的堕落既有她个人的因素,更多的是社会使然。
爱玛在嫁给查利初期,心中充满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盼,她将所有的浪漫手段都使了出来,吟诗作画,弹琴唱歌,盼着妇唱夫随;而查利是个“像人行道一样平板”的人物,照单全收却无力回应,可想爱玛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平淡沉闷!明明情感丰富,却故作冷淡;明明热情如火,却端庄示人。年轻的爱玛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只是不断地压抑再压抑。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风月老手罗道耳弗的引诱点燃了爱玛体内的爱情炸弹,一发而不可收。爱情,是爱玛生活中的灵魂。她以为神秘而神圣的爱情降临了,甚至模仿以前读过的浪漫小说情节,小心呵护并享受着这份“爱情”。她了解罗道耳弗吗?不需要。他是一位风度翩翩、懂得浪漫的年轻贵族,他说爱她,够了。她狂热地爱着罗道耳弗,送给他价格不菲的礼物,甚至三更半夜跑去他家只是为了见他一面。她的爱情是纯粹的,浪漫而富于激情的,最为可贵的是不求物质回报的。爱玛急不可待地拥抱从天而降的爱情,却不知自己被罗道耳弗玩弄于股掌之中。他利用爱玛的单纯无知,从肉体和精神上操纵爱玛。福楼拜通过对恋情的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描写,清楚地展现了爱玛的纯洁和罗道耳弗的龌龊。
爱玛在面对丈夫查利的时候也曾感到愧疚,于是加倍地对他好,希望自己能爱上他。爱玛给自己找出一个爱上查利的理由——他会成为一代名医。她不懂医术,却怂恿他给瘸子伊波立特施畸形足手术;手术失败,又一股脑地把责任推给查利,还彻底对他死了心。由此开始,爱玛逐渐地把爱情当成跳板,飞向崭新的人生。她的爱情变质了,精明的罗道耳弗一眼就看穿了爱玛的私心,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她。
爱玛大病一场,差点疯掉。可是她还没来得及整理好情感,就又遇到了第二场“爱情”。爱玛又一头扑了进去。没过多久,她失望地发现爱情像婚姻一样平淡无奇,似乎又要回到过去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了,不行,她要为自己的爱情保鲜,不惜大把花钱,甚至作践自己。此时的爱玛陷入了人生的迷惘阶段, 因为她追求的不单纯是爱情,而是爱情带来的新生活。她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变得像婚姻一样平淡?如果这样,又要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精神彷徨,经济破产,却无人相助,让她真正体会了什么是世态炎凉。 在此三重压力下,爱玛崩溃了,选择逃避——死亡,一了百了。
以上是爱玛的爱情变化轨迹,爱情的变化带来人生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爱玛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她的爱情是个悲剧,一定程度上是她咎由自取,可是,她又是让人同情的,因为她的爱情表达了她对婚姻生活的渴望,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谁为包法利夫人之死埋单?
福楼拜在小说末尾安排包法利夫人自杀而死,这是有一定警世意义的。1856 年12 月,福楼拜在给彭郎芳的信中说:“这本小说, 含有一种明显的教训, 如果母亲不允许她的女儿读, 我想丈夫拿给他们的夫人读, 总该不坏吧。” 转引自汪火焰、田传茂:《镜子与影子——略论福楼拜和他的〈包法利夫人〉》,载《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72页。像许多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一样, 福楼拜希望他的《包法利夫人》能起到警告世人的作用, 使那些有非分之想的女性(至少是妻子) 以爱玛为鉴。
那么,谁该为此悲剧负责?福楼拜本着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原则,在小说中不置一词,可是只要细心阅读小说文本,就不难找出关于作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的蛛丝马迹。因为福楼拜在人物登场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告诉读者他们的性格特征。
不错,首先是爱玛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关责任。爱玛首次亮相,福楼拜通过查利的眼睛指出:“她美在眼睛,由于睫毛缘故,棕颜色仿佛是黑颜色。眼睛朝你望来,毫无顾忌,有一种天真无邪的胆大神情。”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胆大”暗示了爱玛是敢于抗拒约束规则的。爱玛天生情感丰富,一味地任其泛滥,沉溺于风花雪月的爱情空想中无法自拔。这两种性格因素为爱玛日后的出轨作好了精神上的铺垫。也正是因为耽于空想的缘故,爱玛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绮梦里,她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对于身边的人物,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厌恶查利的平庸无能,看不到他的善良和真诚;接受勒乐的谄媚和贷款,看不透他的险恶用心;偏听偏信罗道耳弗的甜言蜜语,甚至被他抛弃了也不恨他。这一切都充分说明爱玛单纯幼稚,根本不懂人情世故,非但不懂,还拒绝反思学习。由此开始,她下面的人生完全是咎由自取了。在得知自己破产之后,爱玛去找公证人毕耐先生借钱,遭到他的调戏,气愤地跑出来去找罗道耳弗求救。爱玛在情欲的泥潭中愈陷愈深,最后不知不觉堕落成了荡妇。可悲的是爱玛还在一厢情愿地把卖淫当成了爱情。
其次,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爱玛的正常心理发展。在19世纪上半叶,有些贵族送女儿入修道院,许多普通人家跟着学,心想里头有大贵人的小姐,女儿送去,就会学到她们的谈吐、仪态。爱玛在修道院里偏离了正常的心理发展渠道,病态而狂热地多愁善感,搭建了日后出轨的温床。再加上阅读了大量消极浪漫主义文学著作,不但迷上了其中的浪漫爱情,而且深信不疑,因为她在贵族女同学身上看到了验证。她嫁给不懂浪漫为何物的查利,岂不自认为是暴殄天物吗?她之所以尝试婚外情,归根结底是因为她相信天底下是有爱情的,她在渥毕萨尔舞会上还亲眼目睹了上流社会的暧昧调情,多么浪漫!附庸风雅的爱玛怎么甘心呢?既然在身份上无法成为贵妇,那么就要在其他方面向上流社会看齐:给女儿命名白尔特,因为她在渥毕萨尔庄园听到一位贵妇叫这个名字;自己无所事事也要把女儿交给奶妈抚养,因为上流社会都是这样;给情夫写情书,买礼物,无一不是按照上流社会的标准来操作,这样大大满足了她的虚荣心,终于体验到了在修道院时梦寐以求的爱情!可是,激情过后,生活还是要归向平淡,这是她始料不及的,因为在她读的小说里从来不涉及这个现实问题,爱玛在思想上陷入了困境。所以,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严厉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少女心理发育上的戕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