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析《译写:一种翻译的新尝试》
作者:吴 冰
以上的译文中汉语多数还算地道,但问题是这样的文字无论有多漂亮,可它扭曲了原作的意思,那它作为译文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例1中的“太监名声不佳”实为译者的杜撰发挥,我们在谭恩美的原文中未见任何类似语句。例2中译者对quality视而不见;例3中shortened就简化成了short ,略作思考,蔡骏也应知道,主人公陈璧璧从凳子上摔下来意外死亡时已六十多岁,这个年龄算短吗?这些扭曲的译文难道不会影响译文的情节和人物吗?这样的译写既欺骗了谭恩美也欺骗了读者!
五、字面对应的死译
例1,They dont speak in the future tense. They live in the moment.
译写 :狗不用将来时讲话。它们得过且过……
参考译文:狗不知道什么叫“将来”,它只知道“现在”……
例2,The men squatted in their dark-colored logyis, the ever-present cheroots clenched between their teeth.
译写:男人们蹲坐在他们深色的腰布里,嘴里叼着烟。
参考译文:男人们穿着深色的袍裙,蹲坐在那里,嘴里总是叼着烟。
例3,Theyre mature strangler figs.
译写:它们是成熟的扼杀者无花果树。
参考译文:这些无花果树,号称“扼杀者”,都枝繁叶茂,正值盛年。
字比句照的死译,追求的是表面的简单对等,不敢改动一词半句,这样的译文往往是看起来似乎是忠实原著的但实际上却“食洋不化”,让读者不知所云。以上的例句就是典型的死译,“将来时”是舶来品,不为一般人所懂,更重要的是它在字面之下有自己的另一层语用含义,这是译者必须要传达的;剩下的两例中,都需要做一些补充和调整,尤其是将凝结在一起的英语语意稀释(dilution),结构拆散,还要顾及到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才能使译文通顺,为中国读者接受。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读者对于蔡骏先生的工作自然会有一公允的评价。至于他是否达到了自己译写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翻译腔’,让小说的语言更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显然他没有实现这一良好的初衷。蔡先生的文章中也谈到了“忠实”问题,他并不否认忠实,甚至也在追求忠实,但事实上他的译写离忠实越来越远了。对于蔡骏的工作,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一位异邦美女,要由一位善画美女的画家,操刀整容,整出一位符合中国人审美眼光的美人,我们在赞叹画家的魄力的同时,也不禁为他捏一把汗!读完蔡骏的文章和他译写的《沉没之鱼》,我们不禁要问:译写和翻译的区别是什么?译写在整个翻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评价?什么是译写?译写的目的是什么?译写适用的范围是什么?译写的必要性是什么?译写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译写作品的质量该如何评价,其质量标准又是什么?译写作品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怎样?译写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译写合作人的版权划分问题该如何解决?蔡骏式的译写还能走多远?
(吴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邮编: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