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战争之烟,灵魂之树

作者:赵丽萍




  
  2007年11月14日,由美国图书出版集团协会赞助的美国国家图书奖颁奖晚宴在纽约万豪伯爵酒店举行,众多读者和出版商关注的第58届美国国家图书奖至此揭开了谜底:美国著名作家丹尼斯·约翰逊以其小说《烟树》一举夺得世人瞩目的最佳小说奖;国家图书奖的非小说奖被《纽约时报》的记者蒂姆·韦纳获得,获奖作品是《余灰:中央情报局史话》“余灰”一词出自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给杜勒斯的话,意指中央情报局每次行动失败,都会留给下一任一堆“余灰”——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Legacy of Ashes: The History of the C.I.A.);青少年文学奖颁给了舍曼·亚历克西的《印第安插班生的私人日记》(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国家图书奖的诗歌奖颁给了前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的诗集《时间和素材》(Time and Materials);女作家琼·迪迪恩获特别成就奖。每位获奖者得到一万美元奖金和一尊铜雕像。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由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书商协会和图书制造商协会于1950年3月16日联合设立,该奖只颁发给国籍为美国的作家、在美国出版的书籍,以表彰他们的杰出作品,其宗旨在于提升大众对优秀美国文学作品的认识,并以此增强公众和读者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奖项分小说(Fiction)、非小说(Nonfiction)、诗(Poetry)、青年文学(Young Peoples Literature)等四个类别,现由国家图书基金会(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颁发。美国的任何出版商都可向基金会推荐在前一年12月1日到当年11月30日之间出版(或预计出版的完整书稿)的好书,由基金会选出五人的评审小组进行遴选。四类奖项入围者可获得一千美元奖金。
  有人早已发现,在那些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和作者身上,常常具备了一些共性。于是,纽约某报纸曾戏言国家图书奖的五个要素:作者不能太年轻;题材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品不能太短;作者必须是文学圈内人;作者应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烟树》具备了重要小说的几个要素:重大历史题材(越南战争),神秘的文化机构(中央情报局),漫长的时间跨度(作品从1963年写到1970年,结尾的背景是1983年),很厚(614页)。在读者群方面,该书还未出版就被《纽约客》选入小说专号,受到热力推荐,之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都给予重磅书评或大幅报道。至于作者是不是文学圈内人士,看一下他的生平就可以知道。丹尼斯·约翰逊1949年生于德国的慕尼黑,先后在日本东京、菲律宾的马尼拉及美国华盛顿长大。在获得国家图书大奖之前,他就已经因为写作水平杰出而获得过“兰南基金会”的“兰南小说奖”(Lannan Fellowship in Fiction)以及“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Award)。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搜寻:来自美国边缘及遥远地方的报告》(Seek: Reports from the Edges of America and Beyond, 2001), 《世界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World, 2000), 《死了: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的哥特小说》(Already Dead: A California Gothic, 1997), 《耶稣的儿子》(Jesus Son, 1992), 《一个被绞死者的复苏》(Resuscitation of a Hanged Man, 1991), 《中午的星星》(The Stars at Noon, 1986), 《费斯卡多罗》(Fiskadoro, 1985)和《天使》(Angels, 1983)。 尽管如此,约翰逊却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只有在他作品的书勒口处才可以见到他的照片。约翰逊的作品大多是以美国晦暗、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为背景,如监狱、破旧的居民区、公共汽车站、街灯永远不会照到的那些廉价的框架式房屋。在这些作品里,写的多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孤独的灵魂,他们在不幸的生活道路上走向下一个灾难。但是,和大部分关于苦难者的作品不同的是,约翰逊的作品富有独创性,有一种狂乱和痛苦的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一样凄凉,和埃德加·爱伦·坡一样充满激情,让人恐惧。
  丹尼斯·约翰逊的作品一贯以命运、救赎以及当今社会结构的缓慢解体为主题,《烟树》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思路。由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早在2007年12月9日就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十佳图书”之一的小说描写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挣扎,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烟树》以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美国中情局特工斯基普·桑兹(Skip Sands)和他的上级——绰号为“上校”的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兹Francis Sands在越南战争中的故事。“上校”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制作了数千张索引卡片,将越共的各种人物、活动和事件汇编起来,和一名狂热的反共分子约翰·韦恩制定了一个名为“烟树”的间谍计划。他们利用一名已经从“北越”返回的越南人去诱使河内相信美国正计划攻打“北越”。为了这个计划的实施,越战中的一群美国、越南士兵、越南家庭和中央情报局特工的命运联系起来了。
  尽管小说标题取名为“烟树”,但其意义绝不仅仅是间谍计划的代号。《纽约时报》2007年9月2日的一篇名为“揭示真相的人”书评写得很有意思,书评作者吉姆·刘易斯开篇就说:“早上好,请听我说:丹尼斯·约翰逊是一位真正的美国艺术家,《烟树》是一本伟大的书,一种奇特的娱乐,书非常长但节奏又很快,是一场旋风式的兜风:开始的时候很伤感,随后越来越伤感,在无法预料间循环,最后如此突然地蹒跚跌倒。它会让你的肚子痛。”
  小说开始于196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在菲律宾某岛上的美军士兵从苏比克湾美军基地的电台听到了这个消息。接着,小说的场景转到了在菲律宾某岛上的丛林中。外出猎熊的二等兵比尔·休斯顿枪杀了一只无辜的猴子。
  
  “那猴子一下子就趴在了树上,热烈地伸展手臂和腿,接着,它又伸出两只爪子,仿佛想要抓挠自己的后背,然后就掉到了地上。二等兵休斯顿看到猴子在那里挣扎,满心恐惧。猴子用一只手撑着把自己离开了地面,爬了起来,然后靠着树干坐了下来,它的腿向前伸着,就像一个人刚干完累活在休息。”虽然士兵比尔是个小人物,他的这一不经意的行为却给整部小说定下了一个灰暗的基调。丹尼斯·约翰逊以其对越战宏大、曲折、怪诞的描述和总结,为我们再现了战争烟尘以及战争对人类灵魂的影响。在这本小说中,读者可以感觉到多种文风的存在——既有海明威式的直接和简朴,也有普鲁斯特式繁复的叙述和华丽的描写。对于这部作品,不同的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角谷美智子说:“读《烟树》就像在进入一场谋杀,或者说是被迷药控制,这本经典的越战
  
  故事有点类似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同时也跟迈克·荷尔的畅销越战小说《派遣》有些雷同,主角性格中矛盾和纠结的一面又跟电影《黑暗的心》中的克兹类似。很惊讶作者约翰逊能把战争的衍生元素放到小说里,并以如此高的角度来展示给我们,甚至近乎强制性地占领我们的思维。”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休斯说:“来写这样一本颇有底蕴的小说其实是件冒险的事情,要知道,现在距离越战结束已经将近三十五年,然而丹尼斯·约翰逊的《烟树》的成功无疑成就了一个奇迹。这本小说对读者的要求也很苛刻,除非你很棒,不然这本小说很难让人吃得消:首先是小说的长度,以及它令人发晕的语言和结构,难以理解的人物性格和捉摸不定的人物经历更是让读者犯糊涂,直到最后你突然发现小说的野心,这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这本讲述越战的小说果然犀利。”虽然小说以越战为背景,也许是因为作者本人并没有实际参战的经历,为了避免这一不足,在六百多页的书中,作者对战争的描写并不多,刻意减少了激烈的战争情节,在小说前面将近一半的叙述中,约翰逊始终着力刻画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主角的内心和精神创伤,因而所谓越战的硝烟弥漫和激烈交锋到第三百多页才第一次出现。小说的主要人物桑兹和约翰逊以往作品中的英雄不同,他年轻单纯,甚至急功近利。桑兹一直相信美国可以在越南战场上取得胜利,并且想亲自见证这一伟大时刻。与此同时,他也在努力学习自己的叔叔兼上司“上校”弗朗西斯·桑兹。但是他的天真终于在一次次的阴谋中被摧毁,到最后,大家谁也不敢相信谁,桑兹在矛盾中进退两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