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贝克特作品的理解与翻译

作者:曹 波




  解释:“我”唯一不怀疑的,就是“我”会先肯定旋即就否定,就是持续不断地怀疑。“go along”的意思同上文中的“go on”和“go any further”;言说只能在嘴里(而不是宽泛的“身上”)进行;“and”后面是一个破句,“like a bird”是“how”的同位语,解答了“how”的问题。此处余译错误较多,理解上力不从心的痕迹非常明显。
  11. The fact would seem to be, if in my situation one may speak of facts, not only that I shall have to speak of things of which I cannot speak, but also, which is even more interesting, but also that I, which is if possible even more interesting, that I shall have to, I forget, no matter.
  余:人们这样说。事实似乎有了,假如在我所处于的情景中人们可以说是事实的话,不仅我有话要说,要说一说我所不能说的事,而且,更为有趣的是,我,这确实是更为有趣的事,我,我不再知道了。这没关系。
  曹:假如在我这种情形也有事实可言,那么事实似乎就不仅是我得说我说不了的事儿,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可能的话会更有意思,而且我得,我忘了,没关系。
  解释:这是一个三次中断的掉尾破句,译文应忠实地保留原文的语法形式,尽量多地反映叙事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反映“我”的无能和对理性主义、结构主义的嘲弄。余译不够准确和简练。
  12. And at the same time I am obliged to speak. I shall never be silent. Never.
  余:不过,我还是不得不说。我将永远不会闭嘴,永远不会。
  曹:可是,我又不得不说。我永远不会沉默。永不。
  解释:“我”的困境就是不能说却又不得不说。诸如此类的困境和悖论在贝氏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
  贝克特跟笛卡尔、普鲁斯特、叔本华、乔伊斯、弗洛伊德、拉康、德里达、福柯等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和后现代理论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段落就足以证明,对他的主题思想没有透彻的研究,对他的语言特征没有准确的把握,把他的作品翻译到位就无法做到。对于贝克特作品的翻译,首先深入理解他的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理解是重新表达的基础,没有透彻的理解,对原文的忠实“复制”是不可想象的。贝克特作品的汉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问题也很明显。对于文学翻译,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文学鉴赏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是翻译到位的保障。
  
  参考文献:
  1. Knowlson, James, Damned to Fame: the Life of Samuel Beckett, London: Bloomsbury, 1997.
  2. 曹波,博士论文《回到想像界——贝克特长篇小说的后现代精神分析》,李维屏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3. 陆建德,“自由虚空的心灵——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创作”,《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