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梦想之路:幻灭、逃离与重生
作者:洪 燕
一张机票改变命运——从中学老师到畅销书女王
梅芙·宾奇1940年5月28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外一个小村庄,其父任律师,其母为护士,家有一兄两姊,童年时代在小镇达尔基(Dalkey)生活,这段成长经历对她有着深远影响,在后来的许多作品勾画乡郊生活的描写中都能看到烙印。孩童时期,宾奇在都柏林基利尼(Killiney)圣子修道院学校学习。1960年获得都柏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之后的八年,她在多所女子中学任教,教授法语、历史和拉丁文。在一所犹太学校教书期间,学生的家长对其教学工作十分满意,赠与以色列的机票作为感谢。生命中永远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转折,正是由于这份礼物,宾奇从此踏上了写作旅程。她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找了份工作,这期间,每星期都会给千里之外的老父亲写信,倾诉在这个濒临战火的国家的所见所闻。宾奇的父亲将其中一封书信投给《爱尔兰时报》,获得了18英镑的稿费,而那时的宾奇在学校教书一个月的薪水仅16英镑。宾奇预感她创作的年代到来了,那年她23岁。回到爱尔兰后,宾奇继续教书,但也为报纸撰写游记。1968年,她成为《爱尔兰时报》女性专栏主编。
1973年,追随她未来的人生伴侣,宾奇申请调至《爱尔兰时报》伦敦分社,四年后,她幸福地嫁给了戈登·施奈尔。宾奇继续在《爱尔兰时报》供职,同时也进行戏剧和短篇小说创作。1976年,《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收集了宾奇的报纸专栏作品。宾奇的短篇小说集随后分别于1978年,1980年出版。1982年,出版处女作《点燃一支小蜡烛》(Light a Penny Candle),该书位列十部畅销书中的第一位。四十三岁时,梅芙·宾奇已经成为了声名远扬的小说家。她依然保持着通俗小说的创作,以普通人为主角,描绘友情和小城镇生活。随后出版的《丁香公车》(The Lilac Bus,1984)和《回声》(Echoes,1985)两部小说,曾被拍成电视。《朋友圈》(Circle of Friends,1990)拍成电影;其他作品还包括《萤火虫夏天》(Firefly Summer,1987)、《银色婚礼》(Silver Wedding, 1988)、《库柏海滩》(The Cooper Beach,1992)和《镜湖》(Glass Lake,1994)。1997年问世的《晚间课程》(Evening Class),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十部畅销书排行榜上,曾连续十七周排名第一。
《塔拉路》(Tara Road)1999年出版,被美国著名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奥普拉选为每月推荐好书后,宾奇在美国的声望开始大增;该书的全球销量也突破百万。宾奇遂成为整个英语世界最受追捧的顶级畅销书女王。1999年,她被授予英国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2000年,《红羽毛》(Scarlet Feather)将她的创作带到新的高度;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这位“从老奶奶到小孙女,人人都爱读”的畅销书女王竟宣布停止创作,2002年《昆庭》(Quentins)成为了她的封笔之作。
塔拉路:都柏林的“梦想大道”
《塔拉路》继承了梅芙·宾奇以往的风格,所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将视线投注到了当代(八九十年代)爱尔兰社会中的家庭问题,探讨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危机和重生。小说以都柏林知名的塔拉路为背景,讲述了丹尼和莉娅从热恋到淡漠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莉娅和丹尼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买下了塔拉路上一座优雅的老房子。1982年正值都柏林房产投机兴起之际,塔拉路位于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段,极具发展前景。颇有商业头脑的丹尼预计到这栋房子大有升值潜力,他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也是如此,要努力从无名小卒爬到事业的巅峰。“他们大笑起来,拥抱着对方。来自边远地区败落村社里的丹尼·林奇和来自破落的大住宅区拐角房屋里的莉娅·约翰逊并不是像贵族那样仅仅住在塔拉路上这幢豪宅里,事实上他们还在讨论该买什么式样的餐桌。”(第42页)刚住进这栋房子的时候,莉娅和丹尼除了房子一无所有,然而对这条路上形形色色的住户来说,塔拉路成为他们眼中的“梦想大道”(Boulevard of Dreams)。当然这条路不同于美国底特律著名的梦想大道——吾渥大道(Woodward Avenue),它既没有亨利福特带着新车行驶过,也不是世界上第一条水泥铺设的公路,但这条大路凝聚着莉娅的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梦想,陪伴着这个梦想经历坎坷。塔拉路更是记录了八九十年代都柏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见证了其中某些梦想的幻灭与重生。将塔拉路作为此书书名,绝非抄取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用心良苦,可见一般。梅芙·宾奇在书名中就种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让它在现实的土壤中经历风雨,成长开花。
莉娅与她的朋友们——剖析成年女性的世界
小说开篇占卜师科纳太太曾给莉娅算了一卦,当时的莉娅只觉得这些预言荒唐不已,一笑了之。可她忘了科纳太太给她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无论生活周遭看上去如何令人确定,我们能够预见到的生活永远是变幻无穷不可预知的。《塔拉路》将这样的信念传递给读者,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苦痛困扰的人群。小说讲述的看似真实的故事深深地引起共鸣,见证了莉娅最后的自信与成长,令读者们仿佛也从生活沼泽中看到了希望。
莉娅和姐姐希拉里与守寡的母亲一起生活,希拉里嫁给了踏实稳重的马丁,而相貌平平的莉娅对英俊的同事丹尼·林奇一见倾心。莉娅和丹尼婚后生活一直很幸福,他们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安妮和布赖恩,住着令亲朋好友艳羡的塔拉路上的豪宅。一切近乎完美,莉娅坚信她的家庭十分稳固,想再要一个孩子,就在这时,矛盾出现了:丹尼有一个只比他自己女儿大八岁的情妇,更糟糕的是,那个女人已经怀有身孕。这场所料未及的背叛对莉娅来说如同晴天霹雳,面对离婚,所有的美好瞬间砸成碎片,割伤内心、血泪淤积。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玛莉琳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无法自拔,十六岁的儿子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丧生。玛莉琳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其在夏威夷度假的丈夫关系更加冷漠。一次偶然的电话通话让莉娅和玛莉琳这两位不幸的女人彼此认识,她们决定逃离自己生活的地方,在当年的夏天交换房子,希望以此平复心中的伤痕。
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莉娅和玛莉琳慢慢获知对方深藏的痛苦秘密,她们不仅仅交换了房子,更是交换了“生活”。莉娅成了玛莉琳房子夏季的女主人,她盛情款待邻居们,起初这令一向过分重视隐私的玛莉琳略有不快。莉娅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并且尝试饮食业服务,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另一端,玛莉琳在这场旅行之前对儿子的名字都无法说出口,而在都柏林这个陌生的环境忘记了过去的伤痛,跟莉娅的孩子们无话不谈。夏末,当莉娅和玛莉琳面对面的时候,她们都已从夏天的异地生活中更好地了解了自己,同时也窥探到对方的内心深处。最终她们成为此生挚友,摆脱了过去生活的阴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