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碟海
作者:徐振锋
这是部老套的新电影。和1994年那部同样老套的《不朽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一样,我们又要为贝多芬多添一位爱人。爱情是不朽的,而且永远充满新意的,但在现代人演绎的贝多芬的爱情故事里,我们只看到某种标准化的程式,同他的人格无关,同他的人生无关,同他的音乐只有着表面的关系,终究还是无关。所以,看这样的电影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份装帧华美的八卦小报,而同八卦小报不同的是,它故作严肃的语调又会让人生起厌倦。影片中让人震撼的部分全都来自于贝多芬的音乐,而不是故事本身。当贝多芬通过5.1声道环绕着向我咆哮时,我颤抖着发现,他这样的人只能活在音乐里,而不是银幕上。
青春泉
这是一部难以归类的电影,它的风格的怪异,叙事的晦涩足以吓跑大部分观众。影片讲述了三个并行的故事:一个古代骑士远赴美洲为他的皇后寻找伊甸园的生命之树;一个现代医生苦苦寻找治愈妻子癌症的解药;一个未来的宇航者在渺茫的太空中寻找青春之泉。都是人在寻找让肉身长生不老的解药,虚妄的徒劳的寻找,但促使他们如此坚持寻找的力量却是令人动容的爱情。影片的机关也就在这里,打碎故事,放大虚妄,让观众在不可思议里体会到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其实是一场精神之旅,好像库比里克的《2001,太空之旅》,看人在寻找的旅途中如何障显又如何丢失人性。也许影片的前十分钟会让你摸不着头脑,但在这个连独立影片都有一套固定程式的电影时代,我们还是应该为这部电影鼓一鼓掌的。
On Beauty & Crime, Suzanne Vega
久违的Suzanne Vega终于出了六年来的第一张录音室唱片。对于这个土生土长的曼哈顿人来说,纽约是她所有音乐灵感的源泉。唱片里的十一首歌就像十一篇关于纽约的短篇小说,在原音吉他弹奏的旋律同冷冽的合成器节奏的配合下,这个城市的记忆和恐惧像流水一样倾泻而出。这样的倾泻里既有从Bob Dylan就开始的民谣叙事传统,也有Susanne Vega的个人野心。她尝试了以前不曾试过的音调、编织出或熟悉或陌生,或公开或私人的丰富质地。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声音,是一个思考者的美丽吟唱。
非法进入
入室偷盗,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事件,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把这故事孕育了十五年,这次终于拿出来做一场考试。他要用一场盗窃来考验很多东西,包括爱情,家庭,阶级差别,还有观众的耐心。要说说这部电影,就要先回答这几个问题:谁入了谁的室,又偷了什么?
谁入了室?
从波斯尼亚来伦敦的移民阿米拉(Juliette Binoche)独自带着儿子米罗过活。米罗是个逃学的孩子,能够像杂技演员一样地灵敏奔跑。他整天在伦敦的King’s Cross地区游荡,晚上爬上一家新开的建筑设计公司的玻璃屋顶,用望远镜看着女清洁工摁下大门安全门锁的密码。然后从屋顶的窗爬进去,杂耍般地三下两下跳到了地上,用刚看到的密码打开门,放进在门外接应的同伴,然后 一起搬走公司里值钱的苹果电脑。米罗在搬电脑的时候,顺手带走了建筑模型上的塑胶小人。
这是谁的室?
建筑师威尔(Jude Law)负责伦敦King’s Cross地区的社区改造工程。为了更投入这个工程,他决定把公司就建在犯罪多发的King’s Cross地区。想不到的是公司刚成立就接连两晚被盗,而警察也似乎无能为力。在公司之外,威尔的瑞典女朋友Liv和她的女儿Bea是一个紧密的小圈子,威尔很费力地想要加入,却总感觉被她们排除在外。于是,每天晚上,威尔并不太想回家,而宁愿呆在公司门外守株待兔,等待偷盗者的再次光临。
偷了什么?
米罗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浏览威尔的电脑,里面有他家人的照片和录象。他把这些档案烧了光盘,在第二次去威尔公司做案的时候把光盘放在了威尔的办公桌上……
守株待兔的威尔终于发现了米罗,他跟踪到了米罗的家,看见米罗的母亲阿米拉(Juliette Binoche),他停住了脚步。第二天,他敲开了米罗的家门,请求做裁缝的阿米拉为他修补一件衣服。他的微笑里充满了诱惑……
故事讲到这里,余下的部分在想像之内又出乎想像。米罗偷了威尔的电脑,威尔偷了米罗母亲的心。看起来是前一步引出的后一步,实际上这两者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威尔在见到米罗母亲的那一瞬间是一个孤儿看见了另一个孤儿,电光火石的转念间,一个人非要抓住一根精神上的救命稻草。叙事到这里已经徒有其表,人物接下来的行动开始不可思议,逻辑退场,由情绪接管。威尔那么忍不住地吻了阿米拉,然后彼此沉默,沉默里才有最真实的情绪流露。喜欢用比喻的威尔真像是现代社会的精英代表,用滔滔不绝,聪明透顶的语言做盾牌,做掩护,最终还是被自己的行动露了馅。也好也好,威尔和我们一起由此明白了真相,那总是令人尴尬,不堪面对的真相。
这电影真是不讨好,没有逻辑,也没有浪漫。它小小地颠覆了一下叙事电影的传统,立刻就让人看不明白。安东尼明格拉想说的东西太多太复杂,所以逻辑不够用,只能借最最真实的情绪,一跳一跳地把意思荡开。我倒是觉得这样的做法很有些中国诗的意境,不可用逻辑猜度,只需用情绪体量。懂与不懂,真的不太重要。这电影是要站远了看的,看那些人荒谬的行动,没有解释的行动,蜻蜓点水的关系,真实的人世似乎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偷拍
开场就是两分钟的静止镜头,就在观众快没耐心的时候,才发现这是电影里的主角在看的一卷录像带。悬念从这里开始,成功的文学节目主持人乔治收到了这卷匿名寄来的录象带,拍摄的内容正是他的家门口。过了几天,他又收到另一卷录像带,内容仍然是他居住的房子,只是这次换了一个角度拍摄。这之后,神秘的录像带不断地寄来,随着内容的变化,乔治渐渐得到了一些线索,而这些线索带着他回到了儿时的故乡,并回忆起孩提时的一件不为人知的往事。这件往事同神秘的录像带一起成为了他的梦魇,折磨着他的良心,而当他鼓起勇气以为找到了神秘的偷拍者时,事情的发展却再次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这是部三心二意的悬疑片,因为导演的本意是要讲一个道德故事,其次是影射某个政治事件,而悬疑只是连接这两者的一个形式。但它的好也恰恰在这三心二意上。也许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这样充满象征的悬疑片,用道德的罪恶感代替某个具体的凶手来对故事主人公连同观众步步紧逼。影片通过含糊的台词,以及容易混淆的镜头处理,将神秘录像带中的内容同影片中的现实生活场景交错混杂,使观众仿佛置于感觉的迷宫一路疑惑着摸索前进。导演Michael Haneke是个打太极的高手,虚虚实实地把一根道德的绳索慢慢地一圈圈套住主人公的脖子,就在观众都以为他要拉紧绳索的时候,却突然绷断绳子,让主人公和观众一起跌进不知所措的深渊。影片连结尾都是虚的,在和开头一样的长达几分钟的静止镜头里,导演不动声色地留了一个线索,极高明地用一个省略号把这场梦魇无限地延长了。
Volta
Bjork
Bjork作为一个音乐人的最大资产就是她的无畏。无畏挑战音乐风格的极限,无畏挑战旋律可听性的底线,无畏挑战节奏变化的可能性。她就像个女巫,实验,就是她的营生。她的音乐实验生涯可以从The Sugarcubes时期算起。但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激越前卫之后,这张全新的Volta竟然出乎意料的回归了。没错,这就是真正的Bjork,不管是进是退,她总是那个能让你吓一跳的古怪精灵。
同2004年的那张Medulla一样,这张新唱片的曲风仍然属于剑走偏锋的类型,歌曲内容与爱情,后代,甚至外星人有关。然而在旋律和哲学主题上,这是一张继承大于创新的唱片。比如Declare Independence的充满蛊惑力的律动会让人想起Homogenic里的那首Pluto,而主打单曲Earth Intruders在主题上也像极了Post专辑里的那首Army of Me, 在配器的特点上,同Medulla集中使用人声一样的思路,这次则仅仅是换成了铜管乐器。
尽管重复过去对像Bjork这样的先锋音乐家而言有点令人失望,但听到Bjork更加平易近人的吟唱,我们的耳朵还是会满足地向她投降的。Innocence里臃懒,脱节的节奏推动着愉悦的人声前进。Pheumonia里温柔的铜管配器在旋律上同歌词配合的相得益彰。所以,这张Volta可以说是Bjork的音乐实验之旅中一次令人心仪的停滞,我们欣赏她超越常人的想像力,也同样想念那个曾经会翩翩起舞的Bj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