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在新形势下加强编辑学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作者:蔡克难




  自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以来,许多省市都已先后成立了相应的地方编辑学会,并且各地不断有相关的出版单位参加到这个组织中来,这对展开编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组织上的可能。可事实上,各地编辑学会真正能够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的不多,能够经常性展开这种研究的更少。尽管全国性的编辑学年会年年都在开,可每次年会真正能说得上是理论研究的论文不是很多,能够作深入研究的则更少。目前来看,编辑学学科建设不仅在有关方面还远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正从事着编辑工作的广大编辑人员中,真正能够关心编辑学理论建设的人也不是很多。
  编辑学理论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要想在诸学科之林中得以生存并得到切实发展,首先必须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得到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关心,而无论如何不能单单是一些学会内部的、院校里面的、一年一度的编辑学理论座谈会的议论话题。从事编辑工作的广大编辑人员不重视编辑学理论,这并非出于编辑们的麻木不仁,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编辑学理论的认识和了解,也正是由于这种宣传不到位,造成了人们对编辑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
  积极扩大对编辑学理论建设社会意义的宣传,使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们不仅了解编辑学理论,关心编辑学理论建设,而且使更多的编辑从业人员参加到这个理论建设中来,这是我们各级编辑学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甚至应该是编辑学会的首要任务。一方面,编辑学会要能够团结、组织编辑工作者,宣传编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学科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还应该通过多方面努力,使参加编辑学理论学习和研究成为编辑们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编辑系列职称之所以能够存在,其逻辑前提应当是编辑学学科理论能够存在,而具有一定编辑职称的编辑们理应拥有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当前,那种只将职称与职务或年资挂钩而鄙薄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做法十分欠妥。
  吸引更多编辑工作者参加到编辑学理论研究中来,不仅是为了使编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能够获得深广的群众基础,更因为编辑活动本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编辑学既然是一门空前的、全新的学科,其学科理论之形成,当然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萃取,离不开对编辑实践的了解甚至是依赖。因而,在这样一门全新的理论创立之初,尤其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参加,需要有更多的编辑从业人员来对编辑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学理论从创立之初就能够获得深广的社会实践基础。
  编辑学理论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单纯依靠缺乏实践经验的院校学者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也无法实现;反之,编辑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离开了院校学者的研究也是难以达到的。院校的理论研究具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规范化和相对全面性,而这种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更非身受“责任制”经济指标压迫的现实中的编辑们可比,应当将这两者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理论的形成获得深广的实践基础,而且会使具体的实践和经验更有效地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目前,尽管有些院校的编辑学教育和研究已经与编辑学会的相应学术活动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有的学校能够经常性地参加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织的全国性理论年会,但是,这种联系还是松散的。由出版单位编辑人员参与的院校研究,或者由编辑学会主持的理论研究,邀请院校学者参加的还有如凤毛麟角,而即使从编辑学会会员单位的范围来看,也还远远没有将所有从事编辑活动的单位包容其中,由此,相应创立的编辑学理论也难免片面。
  编辑学理论研究应当拓宽眼界,从其创立之初就应当立足于对书、报、刊、音像、影视乃至网络传播等各个领域中的编辑活动加以考察,促进各个不同领域中编辑活动经验及编辑学理论的交流。单单依靠对图书、期刊出版领域相关社会实践的考察,推导出的理论难免片面或偏颇,也缺乏代表性,因而笔者主张,编辑学理论研究应当主动邀请本行业外的编辑同道参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对各个不同领域编辑活动的共性具有一定的认识。
  开展编辑学理论研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编辑活动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符合科学规律的编辑学理论有益于对编辑活动社会实践的指导,有益于保证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动按照理性的规律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