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作者:罗家如

的权力。要发展壮大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政府必须进行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制定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调整和重组现行文化产业结构。从制度安排上,拆除传统文化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促进跨行业整合,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样,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形成规模,才能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扶持机制。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一个最好例子就是韩国。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同时,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等。现在,韩国已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
  从文化角度说,输出版权就是输出文化,扶持版权输出因此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政策。除韩国外,德国、法国、日本等都有多家官方、半官方甚至私人的基金会资助翻译出版事业,促进版权输出。
  我们国内也不乏类似呼声。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聂震宁就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出版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中一项就是建立版权出口补贴基金,提议由政府主导投入,通过吸纳社会(包括出版行业内)捐赠来壮大。
  市场环境。中国出版走出去,需要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发挥行政和经济手段,创建一个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的市场环境。这包括统筹现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财政、金融、税务、外汇、海关等行政资源,消除行政壁垒;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放宽管制和权限,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并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建立开拓国际市场的促进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及个人兴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等等。
  人才培养。产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人才竞争。文化是一个高智力产业,需要大量的创作、策划、制作、市场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中国出版要走出去,需要一大批国际化文化人才。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有人才培养计划相配套,加强院校培养,鼓励产、学、研联合办学,开展专业资格培训,积极发掘我国现有在海外的近60万留学生和熟悉中国文化的几百万华人这一丰富人才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日益增强的经济,吸引外国人才。中外人士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2.出版机构:有勇有谋走出去。国家的扶持、资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主体自身的发展壮大,转变机制和观念,真正以国际市场意识去考虑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出版物走出去。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更多采取贸易方式。以新闻出版为例,目前,中文出版物的海外客户主要是图书馆和中文书店,对象主要是华人和一些汉学学者,因此,出口数量和金额难以较快增长。据统计,1997—2003年的7年间,中国图书出口册数由220万增加到465万,金额由927万美元增加到1867万美元,对于一个急剧发展的产业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实在难以令人满意。所以,中文出版物走出去,不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主流或重点,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版权输出和合作出版将是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机构有清醒的认识,将更多的力量投放到版权输出和合作出版方向上去。
  出版企业走出去。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是出版企业走出去,以资本输出带动文化输出。中国出版企业要在搞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前沿,基于本国文化资源,利用国际人才,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本竞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市场主体。当前,中国新闻出版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以转企改制和组建产业化企业集团为主要形式的改革,为出版企业真正以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出版业应与其他文化产业联合,组建业务范围立体化的规模文化企业集团,充分整合利用我国文化资源,强化经营管理,提升自身的市场运作和竞争能力,广纳良才,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2)资本国际化。多渠道融资,吸纳风险投资和民间资金,甚至与国际资本合作,将触角伸到境外。贝塔斯曼、斯普林格、培生教育、克鲁维尔、里德·艾尔斯维尔、汤姆斯教育这些从小国走出来的国际出版集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出版企业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成功,应有国际市场一体化意识。中国只有在境外建立起自己的市场,才有可能为文化输出提供真正的市场基础。(3)文化创新。吃老祖宗的饭注定是没有出息的。继承固然重要,但是,出版企业更多的精力应放在文化创新上。没有创新,我们只能坐看自己的市场被蚕食(引进版权图书畅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自身壮大无从谈起,离“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也只会越来越远。只有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方面充分体现创新的精神与成果,我们的出版物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3.版权代理机构:任重道远。在国际出版界,版权代理人非常活跃,在版权贸易中承担着真正的桥梁作用。由于缺乏规模和专业化,中国版权代理机构目前大多感到难以为继。存在时间仅数10年的中国版权代理机构要避免过早进入“夕阳”行业,必须搭乘中国出版“走出去”这趟列车。
  随着国家版权局取消版权中介代理机构的行政审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会投身到这个行业里来。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作用,除机构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增大规模、发展壮大外,有必要建立行业协会,一致对外,协调发展。中国出版走出去,版权中介代理机构应该也必将有更大作为。
  目前,中国的出版业(也可以说是整个文化产业)虽然还处弱势,但是,通过政府、出版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出版领域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而且,通过走出去,国内的资本和产品主动深入到海外出版市场的前沿,利用国外的传播渠道到海外寻觅读者,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必将逐步成长、壮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的声音必将传遍世界。
  
  参考文献: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孟晓驷.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强势.http://www.ccmedu.com/news.aspx?id=5955.
  [3]田志凌.中国图书“走出去”何时不再难.http://www.nanfangdaily.com.cn.
  [4]苏 敏.版权输出:能否走得更远?
  [5]永 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中国文化报.2003—08—15(3).
  [6]张西明.举足轻重的文化产业.http://www.china.org.cn.
  [7]赵 斌.融入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路在何方.http://www.xinhuanet.com.
  [8]赵启正.文化贸易逆差不利世界了解中国.http://www.xinhuanet.com.
  [9]赵启正.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和平崛起面临六大安全挑战.http://www.gog.com.cn
  (作者单位:广西万达版权代理中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