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多管齐下,力推“中国出版走出去”

作者:张洪波 貌晓星

权贸易的作用。结果每年花在出国考察、参加书展方面的支出不少,而卖出图书得到的收益却不敢恭维。殊不知,只要稍有经济头脑的人屈指一算,就清楚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的差别了。比如一个人携带40本书参加国际书展,每本书平均售价20—30美元,全部卖掉才得到1000美元左右。如果这40本中文书放在图书馆,读者可能会成百上千,但如果只是自用,这40本书的传阅率岂不很低?如果经过精心准备,卖掉40本书的版权所得版税会是多少呢?按照每本书平均预付版税1000美元计算,40本书就可以得到预付版税40000美元。如果选择的图书适销对路,每年结算时还会有版税收入。而且读者面绝不仅限于懂中文的人这个小圈子,还包括当地的各种读者。道理就这么简单。
  认识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性,实施这一战略的途径和方法就迎刃而解了。
  可以说,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出国投资融资出版业,等等,是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几种方式并行不悖。图书贸易是“走出去”战略的初级阶段,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应该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方向,而跨国投资、收购、兼并书店和出版社,则需要胆识魄力、资金和人力。目前,在海外开办书店和出版社的图书贸易公司和出版社屈指可数。在海外开办中文书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书店一般要求地段较好,周边居民文化层次较高,营业面积要有一定规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销售的图书要能够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出资收购、兼并海外出版和发行机构是更高级阶段,在海外上市、资本国际化则是“走出去”战略的最高阶段。这需要出版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真正达到一定水平。
  
  政府发力,助推“走出去”战略
  
  自从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以来,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主力军——出版社都是各自为战,分别对外,几年下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由于出版社多头对外,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政府部门的主导和政策支持。
  200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莫斯科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分别举办了“中国图书报告会暨中国图书和版权赠送”活动。这是两个机构在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中的首次合作。通过遴选一定数量的图书,向外方免费赠送版权,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并没有解决中国图书在海外出版难的问题,因为翻译费是中国图书在海外出版的瓶颈。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决定采取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推广中国图书。于是,利用中法文化年,共同精选出300种优秀图书,推荐给法国出版社。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帮助下,2004年3月,首批接受资助的70种法文版中国图书在第24届法国沙龙期间与读者见面,受到法国公众的欢迎。这一资助出版活动后来被命名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同组织实施。2004年下半年,该计划全面启动,引起了国外出版界的关注,目前已与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9家知名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金额约200万元、出版中国图书110余种的协议。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四川、浙江等地的出版社知道这一计划后,纷纷推荐图书。主办部门还为该计划设计了专用标识,今后接受资助的图书都会印有这个标识。
  事实上,有一些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一些外向型图书,但就是缺乏一个契机、一个渠道、一个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王化鹏认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已经出版的图书“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如果出版社在对外推广版权方面做得出色,总署等部门将会给予一定奖励。出版社要有“走出去”的意识,这将有助于其将目光有意识地转到国外市场。这是完全市场化之前的一个推动和先导,同时,可以积累对国际市场的经验。此项计划是政府推动国内出版机构与外国有关机构进行大规模合作的一个桥梁和推动力。版权贸易方面仍然依照国际惯例,由相关出版单位双方进行洽谈、购买或赠送。资助费用分两次支付,即出版机构的申请审批通过后,在签订合同时和图书出版后各支付一半。该项目的申请过程完全是开放式的,国内外正规出版机构均可申请此项资助。
  不管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多少资助,出版社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依靠自身实力,强化“走出去”意识,树立长远思想,努力策划外向型选题,做好基础工作,通过自身努力,在“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中有所作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出国投资融资出版业,多管齐下,出版和版权行业协会、出版社、版权代理机构集中各自优势,协调作战,一定能把“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推到一个新高度。
  (作者单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机械工业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