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高校本土教材出版的编辑创新

作者:杨 捷




  近年来,“洋教材”纷纷抢滩我国高校教材市场,已经对我国不少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教材市场格局的变化,作为出版人,应敏锐地在这些变化当中寻求生存的战略,其中,编辑思路的创新至关重要。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客观地认识“洋教材”和本土教材,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别。
  
  一、“洋教材”到底具有什么魅力
  
  首先,“洋教材”靠内容取胜。目前国内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或引进版教材大都是国外优秀教材,其中很多还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名牌课程的经典教材。这些引进的版本大多被国际承认和接受,其体例、方法和内容都是经过检验而被广泛认可的。而且这些教材的内容更新快,总是处于市场和学科研究的前沿,一般来说,都能比较全面地及时反映世界前沿水平的新技术、新知识。许多教材的作者也都是活跃在专业学术领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学术造诣深厚的世界名牌大学教授。因此,“洋教材”具有较强的号召性和权威性。
  其次,国外大学一般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侧重于教授方法,大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探索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因此,他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结构和形式活跃,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先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上“洋教材”一般配套课件齐全,多数配以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动手性强的辅导教材,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另外,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地道的语言材料,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系统化的营销模式,学习了国外成熟的推广经验。而且,直接采用这些成熟的教材版本,也省去了我国学者的许多摸索过程,直接快速地与国际先进学术领域接轨。
  总之,国外先进的学科水平和优秀的作者资源是“洋教材”具有的最大魅力和优势。
  
  二、审视我国高校本土教材
  
  近几年,我国高校本土教材的编写虽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有些优秀教材也不乏有较强时代性的新内容。但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本土教材的传统特色依然明显,与引进版教材相比较,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就教材类别而言,传统基础学科的教材仍然居多,新兴、交叉学科的教材少,教材的选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教材内容而言,能反映并融合学科新知识的内容少,教材修订不及时,内容陈旧滞后,与实践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就教材结构而言,强调按知识系统的逻辑性编写,能清晰地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框架,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就教材写作风格而言,教材结构单一,语言表达拘于规范,论述呆板,欠生动风趣,图文并茂的少;就教材出版风格而言,教材的版式单一沉闷,装帧千书一面,新工艺、新技术用得少。
  但是,引进版教材也有诸多“水土不服”的一面,从而也凸显了我国本土教材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大致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外教材都是作者根据自己所在国家的经济、文化、法律等背景编写的,教材体系不一定适合我国,且教材中的案例和阅读材料等也都是国外所发生的,由于没有针对我国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学生更需要能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而编写的教材。
  引进版教材本身由国外的教学环境而来,与我国的教学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客观现实也表明,虽然外文原版图书深受师生欢迎,但很多师生也表示,完全采用外版教材离我国的实际教学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况且,多数院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大习惯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国外教材一般是按知识点编写,然后加入相关案例或者阅读材料,我国学生阅读起来会感觉结构条理逻辑性不强而不适应,而中国学生更习惯于接受内容环环相扣,有明确的逻辑脉络的教材。
  国外教材一般都很厚,加上翻译费、引进费,等等,价格自然就很高,动辄就要好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对于出版者来说,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对于学生来说,价格昂贵,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从而不会考虑购买。而国内教材一般内容简洁,书比较薄,定价比较低。
  
  三、本土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编辑创新至关重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洋教材”在我国高校教材领域风光无限,占领了我国传统教材的部分市场,但由于现实环境和“洋教材”自身的一些特点,本土教材的生存空间依然很大。关键是要实行一系列针对高校教材的改革,吸收国外教材的先进内容和做法,对我国本土教材进行一定的创新。教材的创新需要教材出版的创新来推动,其中,编辑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实践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材选题和组稿的创新
  开拓选题视野。目前,我国引进的“洋教材”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计算机、医学、化学等学科领域,其中经济管理类外版教材更是出版社争夺的重心。这些学科相对来说也是我国目前较“热门”的专业,不但“洋教材”频频出新,竞争已是如火如荼,就是本土教材也已“泛滥成灾”了,但“洋教材”的优势远远胜过本土教材。那么,竞争能力弱些的出版社与其花很多精力在这些专业上,不如多开辟其他新领域,像很多相对“冷门”的学科类教材。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在纳米、基因、信息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领域的教材开发得较少,而这些学科又是当前社会亟须发展的学科,所以针对这些学科的教材开发也是大有可为的。
  “洋教材”的本土化。针对目前我国师生对“洋教材”的倾向心理,出版社可适当开发一些“中外混血”教材。比如,找国内外最优秀的作者合作为中国学生编写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平衡积分卡中国战略实例》就是一个例子,该书由一个美籍华人和一个美国人共同编写。或者可对外版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市场。这种方式一般是由原书作者授权后,由当地作者对原有教材进行相关内容的增删。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九版)就是以美国马希斯等教授所著的经典畅销教材的中文译本为原形,由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权威赵曙明教授在保留原著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先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书内容进行了相应删节,并增加了许多有关中国实践的内容和案例。这种做法在国外也比较普遍,比如,帕金的《经济学》就有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多个版本。
  融合中西教材综合优势,打造精品本土教材。我国现在的教材市场中,充斥着过多的重复性图书教材,真正的精品教材不多。从长远来讲,精品教材并不是要原汁原味的“洋教材”,而是需要融合中西教材的综合优势,取长补短,既要把世界学科领域先进的学科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国外成熟、先进的教学理念写进教材,又要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背景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接受规范、成熟、先进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编辑在与作者共同策划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吸收国外教材优秀的一面,不断推陈出新。如北京大学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