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苍茫书城》序

作者:来新夏

书小记》、《贩书经眼录》等与书有关的书之外,他还特别注重读老书坊的书目。如《李光明书庄价目》,就是根据我的一位小友王振良提供的复印本作出来的文章。他据此发掘出几段书林掌故,启迪着后学一种寻求散佚史料的途径。二日“访书的小风景”,主要记录到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地访书的情景和收获。访书本为辛苦之事,记录所得更是琐屑之事,但是作者举重若轻,着一“小”字透露其悠闲洒脱之态!三日“高高的故纸堆”,实为系列化的中国文献学知识小集。
  依我猜想,这部《故纸犹香》的完成,大概标志着徐雁即将结束学术江湖的多年闯荡,而要循书山曲径,回返他那树立着书文化大旗的书城中去潜修了。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半月前他寄来了《苍茫书城》的目次,原来书稿亦分三辑:
  第一辑为“书城内外篇”,外篇有《“书铺”说》、《“风雅”种种》、《“耕读传家”的故事》等教人心仪的随笔,内篇有《“五车楼”安在》、《伤心“测海楼”》、《千秋“滂喜斋”》等令人神伤的篇章。第二辑为“书与人杂志”,既有《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海宁藏书文化研究》等篇书话,又有《克乃文在华首开图书馆学课程百年纪念》、《王重民创办北京大学图书馆学门的业绩》,至于缕述程千帆前贤事迹,允称恰当。第三辑为“书刊源流记”,追溯《古文观止》、《书目答问》、《古旧书讯》等书刊源流的洋洋万余言的学术论文,俱见作者考证和叙说的功力,而《徐雁序跋》等自著的前后语,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苍茫书城》的全部篇目来看,总体风格更趋于平实沉潜,可见徐雁既靠得热炕头儿又坐得冷板凳的学人定力。而这与当年的《沧桑书城》在精神风貌上也是遥相呼应的。因为他在《沧桑书城》的“后记”中,就说过了“自北京大学求学以来的近20年间,我对于历代藏书家当日搜集典籍之勤、热爱书卷之忱,及其典籍云烟过眼之悲、藏书渐聚渐散之哀,常常不能释然。或读藏书家旧藏之本,或见藏书家书目之集,或涉藏书家故阁废楼,睹物思人,尤不能自己。于是不时发为随笔札记,以寄书城沧桑之慨”,“一部漫长的中国藏书史,却是一部渐聚渐散的收藏痛史”之类的话。
  从徐雁历年来出版的著述来看,他是乐于自说白话,不轻易请人作序的。现观《沧桑书城》和《苍茫书城》两书的作序者,或又有微意存焉。
  《沧桑书城》的序作者,他请的是比其高一班的学长王余光来写,或寓有与昔日同学好友同步共勉的意思。至今徐、王两人,一在南大,一在北大,分据南北,各擅胜场。而《苍茫书城》则索序于年长四旬的老朽,仅此一举,就隐含着徐雁的自信,因为他已以20年的工夫走过了四旬年的学问路,而我也已不能不承认其后来居上之势而甘为之摇旗呐喊了。
  更有玄机的还有前后两书的命名,“书城”是巍然不动的,变动的只是前面的两个字。依我说,《沧桑书城》要是一道檄文的话,《苍茫书城》则是一曲凯歌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今书城将由“谁主沉浮”,显然已是不言而喻。书城之乐,远胜“南面百城”,其斯之谓欤?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沧桑书城》而《故纸犹香》而《苍茫书城》循序一观,我认为徐雁以书文化为话题的随笔,不是一般的信笔之作,而是有其确定的中心的,他文章数变而始终未离其“宗”。其为文也资料丰富,考证方法纯熟,叙事多全其始末,与当前那些浮躁之文,迥然不同。
  如《沧桑书城》中《难得几世好书人》一文,起因仅仅是金陵止水轩主人委托他考证一部无头无尾的线装书残本。徐雁却非常认真,运用了多种考证方法,牵扯到许多清初著名学人和藏书家的掌故,最后揭破谜底,乃是吕留良的书札,晚清石印本残卷。这就不仅确定了书札主人,而且又随文挖掘和披露了很多书林逸事,读来津津有味。读徐雁的书文化随笔,可以发现这是他的一种常用方法,往往从这一点上“说开去”,不断链接若干文献史料,以丰富读者见闻。书中如《从“好书不出户庭”说开去》、《“南周北马”》等篇大多类此,真是让人目不暇给!
  他的《故纸犹香》继承了这种写作风格,不过话题更加学识化了,主要集中在旧书文化的鉴赏这一领域。而通过这部书,已不能不让我寄望于他积累一二十年,直接开笔写作三四年的《中国旧书业百年》了。近年来在宁波,在海宁,在嘉兴,但凡见面总要向他问起。
  听说徐雁这部著作不断扩张充实,从最初只想搞清楚“书铺”的起源,到如今定稿以后的近百万字,书中直接引文就有2000条,条分缕析,一一注明出处,那么,说他为完成这部书的撰稿而过目万卷书就已不是什么虚言了。因为观徐雁之书,久让老朽对其刮目相看的,就是他这种博览群书、搜寻史料的本领。我早年在《书目答问》上用过的一点儿功夫,我所写过的在津门淘旧书的文章,甚至有关扫叶山房的一点儿回忆……只要有用,都没有被他放过,先后都被“网”进他的文章中去了。不过徐雁那引文出处注解得也足够详尽,尽显其老实而且扎实的学风。
  我很少看到一个人围绕着“书文化”的话题持续地写上十几本书,这一代人中大概只有徐雁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早有研究一下其人其书的念头。不过这也不过是个“念头”而已,他那十几本集子加起来总有200多万字了吧?不用较多的时间作专门研究显然不行。这次借为《苍茫书城》作序的机会,比较仔细地选读了《徐雁序跋》等三两种,我愈加欣赏他的坚韧,他的勤奋,他的执著,他的才华。撇开老一辈的不论,冒昧说一句,在他这一辈中,徐雁应是独领书城风骚的一人。
  徐雁请我写序,说明当年的“小友”是把今日的老朽视为“老友”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友情,情不可却。因此,我也模仿他那种“说开去”的笔法,从写序说起,梳理梳理他的思维脉络和学问方法,找寻找寻他的著述特色,并说上一些“老言无忌”的调侃话,当然也都是些序外的话,希望得到作者和其他中青年朋友的指教。
  是为序。
  2005年初春写于南开大学邃谷,
  时年八三初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