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活动:刊物发展的“第二推动力”

作者:黄安靖

不像平面媒体,白纸黑字,可以任你咬任你嚼。它是以声波传递的方式,传送给受众。声波稍现即逝,不能再现,难以核对,容易咬错。这个想法缺乏可行性,最后我们放弃了。
  坚持新闻性。刊物策划的活动一定要有新闻效应,要能引起媒体的兴趣,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则“吃力不讨好”。《咬文嚼字》举办的所有活动,基本上都达到了“新闻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比如,2004年举办的“给城市洗把脸”活动,先是新华社发了通讯稿,接着《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上百家媒体,以及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香港的《文汇报》等境外报纸都相继作了专门报道,有些报纸如北京的《北京青年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还不惜用大版面作了长篇新闻评述。
  
  目标和实施方案
  
  如何使刊物的“外部策划”达到预期目的,除了要坚持上述“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刊物的特点,制订出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选择合适的目标。郝铭鉴认为:《咬文嚼字》举办活动,要紧抓“龙头单位”、“公众人物”、“热点事件”、“典型差错”不放。其实他谈的就是《咬文嚼字》“外部策划”实施方案的实施要点。目标模糊,或者目标偏移,势必“事倍功半”。
  抓龙头单位。“龙头单位”都是一些要害部门、关键部门,在社会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同样查错,在某菜市场查一百个差错,不如在《人民日报》上查一个差错有效果。因为《人民日报》是一张覆盖全国、对中国新闻界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报纸,上面有错,会对社会产生震撼性的影响,而某菜市场有再多的差错,影响所及都是有限的。
  抓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对社会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对社会产生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被社会依样模仿。因此,公众人物应该要比一般人更自觉、更严格地遵守社会规范。社会对公众人物的要求,比一般人要高。公众人物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不例外。2000年我们查王蒙等作家的差错,2001年查白岩松等明星,查的就是“公众人物”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况,这对维护语文规范,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抓热点事件。热点事件是社会关注的集中点,是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刊物抓住热点事件举办活动,往往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我国正面临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上海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提升各城市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打造文明的城市形象,正是如今社会关注的一个大“热点”。2004年我们举办的“给城市洗把脸”活动,抓的就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之中的“热点事件”。
  抓典型差错。典型差错,是指具有普遍性质的差错。具体地讲,“典型”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差错本身要典型,二是出现差错的位置要典型。《咬文嚼字》举办的各种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点的。在2004年的“给城市洗把脸”活动中,几乎每个被“洗”的城市,都被抓住上百条差错,最后我们向读者公布的,主要是出现在各城市标志性地方的差错,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陵,等等。
  (作者单位:咬文嚼字杂志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