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开拓《中国编辑》的新境界
作者:桂晓风
说到学术性,有几个关系要重点研究和把握。一个是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导的关系。编辑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没有思想高度,没有理论思维能力,绝对做不好编辑工作(特别是高层编辑工作)。但是编辑学说到底又是一门应用科学,要十分重视操作,重视工艺问题。办刊要同时反映这两方面的要求。还有一个“点”与“面”的关系。出版工作的面非常宽,编辑工作的面也非常宽。在注意覆盖面的同时,更要突出重点,且因时而别。再就是“专”与“博”的关系。编辑是杂家,《中国编辑》的内容一定要有开放性,但是也不能太杂,要把握好度。
三是创造性。创新是刊物进步的不竭动力。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提倡和鼓励创造。为此要有切磋和争鸣,在学术研究中要注意尊重和反映少数人的意见。
四是生动性。要活泼,要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活泼跟学术性不一定矛盾。要有学术含量,但不可学究气十足。中外许多大师大家的学术文章非常犀利和活泼。
五是实效性。理论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设计专栏、确定选题、组织文章、举行活动,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讲求实效。
四、 拓宽、拓展、扩大、提升
这八个字指的是要拓宽视野,拓展工作范围,扩大联系半径,提升活动层次。
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要看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看到整个出版业,而且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不能只就编辑工作自身来研究编辑工作,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的结合中来研究。一定要关注经济,关注科技,关注改革开放。因为经济是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这些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我们工作的基本环境。不了解服务对象,怎么可能提供自觉有效的服务?不熟悉环境,怎么可能适应环境、把握规律、掌握主动权?
拓展工作范围前面已经提到。扩大联系半径是说要进一步开门办刊,在保持已有联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与管理机构的联系,加强与各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及各级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联系,加强与作协、文联等团体所办的期刊、出版社的联系。那里有许多重要情况和重要实践,有许多感人业绩,有许多成果和经验。还要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作者往往对编辑有深厚的感情,对编辑活动的意义有深刻的体会,能够从特定的角度,为我们提供资料和见解。
要积极参加编辑界重要活动,刊物自己也要适当设计和组织活动。要从单纯的活动的报道者,发展为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以增加实践经验,深化认识,从而提升工作层次、扩大影响。国外有些专业杂志和专业出版社,规模不大,但办得特别专、特别精,在业界特别有权威,是许多高层业务活动的组织者。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五、 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风格
要以特色和质量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质量是生命,特色则是魅力所在。要做到在众多杂志中独树一帜。即使同是出版编辑类杂志,也要与之拉开距离。不必也不应该去争全能冠军,单项冠军则必须争也完全可以争到。
要精心设计和培植专栏。专栏是品牌和思想的载体。根据刊物的办刊方针和编辑宗旨去设计专栏,遴选和培养专栏编辑和专栏作家。
六、 实现“两个提高”
“两个提高”就是提高刊物的文化含量,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素养。
我觉得要特别提出刊物的文化含量问题。时下有些出版物包括有些刊物十分缺乏文化含量,甚至只能称为文化泡沫。当今世界,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量越来越重,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面临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文化建设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编辑》一定要有与刊物性质相称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讲文化含量不一定就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完全应该追求而且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厚积薄发。
要提高刊物的文化含量,必须提高刊物编辑人员的文化素养。这里所说的文化素养是广义的,既包括理论功底、历史知识、文艺修养、语法逻辑修辞水平,也包括职业技能、科技手段、外语能力等等。
与此相关,我觉得刊物的编辑可以搞复合型结构。一是实行“紧密的核心,松散的外围”,以刊物编辑部为主体,广泛联系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的若干人士共同办刊。二是在编辑部内部形成复合型的结构。多数人通晓编辑、出版,还有人比较懂经济,懂现代科技,懂美术,还要有人懂政治。
有了这六条,可以期待将来出三个成果。第一是出工作成果。我们将通过出版数百期优质的《中国编辑》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在中国的出版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这是最重要的。人们总是根据我们的产品——出版物来评价我们,而不是通过我们的宣言及自我标榜来评价我们。第二是出思想成果。在编辑出版《中国编辑》的过程中形成若干思路,积累若干经验,不断地加以梳理、总结,予以理论化、系统化,这是副产品,既是编辑部的财富,也可作为思想资料提供给他人和后人。第三是出人才,能够出若干优秀的办刊人才。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比较丰厚、深入。在争取新闻出版事业新的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把杂志办好,自己也能成长为新的更高层次的人才。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编辑》2006年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略有改动)
(作者单位:新闻出版总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