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开拓《中国编辑》的新境界

作者:桂晓风




  
  首先,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召开《中国编辑》工作研讨会表示赞赏。说到高教社与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编辑》的关系,我的印象是“三个非常”,即:对编辑理论建设非常重视,对编辑学会的工作非常支持,对办好《中国编辑》杂志非常尽心。高教社把办好《中国编辑》看成不仅是对全国编辑学科建设的贡献,而且是实现本社“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这就把认识提到了战略高度。接受《中国编辑》出版任务以后,社领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配备了精干的编辑力量,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今天又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来共同研讨,这些都是很好的兆头,使我们对《中国编辑》在新的五年里开拓新的境界更加有信心。
  我还想特别提到《中国编辑》开局三年取得的成绩。三年来,在刘杲同志为主任的编委会的领导之下,在原承办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及其上级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的努力之下,在有关方面和广大编辑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之下,《中国编辑》办刊的路子是对头的,定位是准确的,势头是好的,已经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这就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出发点。要珍惜这一基础,认真总结三年的经验,保持指导思想的稳定性和主要工作的连续性,然后在新的条件下,把办刊工作进一步推向前进。
  对于今后的办刊工作,我总的意见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开拓新的境界”,具体有六点想法。
  
  一、 树立“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为出版工作坚持正确方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服务。我们这个刊物首先要摆正与大局的关系。新闻出版工作是为全党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的,《中国编辑》为新闻出版工作的全局服务,也就是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尤其是和“十一五”规划相关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闻出版工作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新世纪新阶段新闻出版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战略,来设计和展开办刊的各项具体工作。
  其次,要为中国编辑学会履行职能、实践宗旨、发挥作用服务。《中国编辑》是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是中国编辑学会的会刊,当然要贯彻和体现中国编辑学会的思路和意图,要成为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联系会员的重要渠道。为此,学会要及时向编辑部传达精神,吸收编辑部参加重要活动;编辑部要经常主动与学会沟通,了解情况,接受指导。
  再次,要为培养造就新型编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服务。编辑工作是一项需要人才而且能够造就人才的工作。近年来,新闻出版界的人才工作有重要进展,编辑队伍的结构有明显优化。但是总体说,队伍素质还不能适应需要,主要有四个“不能充分适应”:不能充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充分适应扩大对外开放,不能充分适应科技进步,不能充分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趋势。行业孕育和产生人才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像鲁迅、邹韬奋、张元济、茅盾、巴金、周振甫等大师级人物还没有涌现,学者型的出版家还没有大量产生,还缺少达到相当于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水平的行业代表性人物。这就需要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各类紧缺人才,尤其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数以百计的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领军人物。《中国编辑》一定要为这项至关紧要的工作自觉作贡献。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刊物编辑工作中的体现。
  “三个服务”归结起来就是要为编辑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编辑人才的全面成长服务。这也是检验刊物成败得失的标准。《中国编辑》要在这三个服务过程中显示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 坚持“三个密切联系”和“三个面向”
  
  要坚持“三个密切联系”。第一,密切联系编辑工作实际、特别是当前变化和发展着的编辑工作实际。我国的编辑工作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社会主义编辑工作已经有近六十年历史,新时期的编辑工作也有了将近三十年的历史。我们重点要联系的是当前的编辑工作实际。研究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规划未来。
  第二,密切联系广大编辑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编辑工作者。编辑活动是编辑人员的活动。刊物决不能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和精神。有些出版编辑方面的报刊为什么缺乏应有的亮色?原因就在于其中人的形象不鲜明。《中国编辑》要反映中国编辑的胸怀、中国编辑的追求、中国编辑的品格、中国编辑的思考和甘苦,与他们之间形成互动和同步前进的关系,建立深刻的相互了解和深厚的友谊。《中国编辑》为中国编辑服务,中国编辑推动《中国编辑》的工作,在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中,把中国编辑队伍和《中国编辑》杂志都提高到新的层次。
  第三,密切联系编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方向性、前瞻性的课题。比如,新的传播媒介、传播手段对编辑工作的提升和挑战,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新的条件下编辑活动职能的界定,编辑人员水平和业绩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奖惩措施等等。必须高度关注和及时回答这类现实问题,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密切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和编辑人员,刊物就可能陷入自我服务、自我欣赏的小圈子。
  要坚持“三个面向”。第一,面向新的出版业。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的,因此“研究新情况”是永恒的话题。21世纪初是新情况集中发生的时期,是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部分质变从而表现出阶段性转折的时期。当前中国新闻出版业至少面临五大新因素: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大幅度上升;二是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新要求;三是出版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四是开放扩大,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五是科技迅猛发展。这些新因素使新闻出版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刊物要面向而不是背对新情况。
  第二,面向“大出版”。这里说的面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一致”,一个是“相应”。“一致”是指刊物的工作范围原则上应该与出版物的整体范围即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范围相一致。各类载体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的载体的编辑活动都应纳入其中。“相应”是说工作要与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人才的成长相对应。具体工作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从粗到细,以点带面。既不可固守已有,也不可四面出击。现今还是应以书刊编辑工作为重点,同时积极关注、反映新媒体及相关编辑工作的发展,不断拓展工作范围,逐步全面地反映编辑工作的面貌。
  第三,面向世界。我们要博采世界编辑业之所长,为我所用,还要反映中国出版界、编辑界的追求、奋斗和业绩,通过交流,让世界出版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编辑业和编辑人,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三、 提高“五性”
  
  一是思想性。思想性是刊物的灵魂。没有思想含量,杂志站不起来。出版工作是思想性、政治性都很强的工作,出版行业是知识密集、知识分子密集的行业,编辑工作又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中国编辑学会的会刊,思想性更为重要。中国编辑工作与国外编辑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性质决定的。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编辑工作的基本实践和基本思想,反映这一实践,表现这一思想,并且不断加以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