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体育期刊编辑应当拓展的几种意识
作者:柏 强
在信息发达,特别是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体育期刊编辑的功能和作用在扩大,任务难度在增加,时代对体育期刊编辑应有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意识提出了更加全面严格的要求。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但从目前的体育期刊实际,尤其是像《新体育》等综合性体育期刊的实际来说,体育期刊编辑亟待拓展如下几个方面的意识。
一、独家意识
这种意识在体育报道中经常突出地表现为时间上的抢先意识。因为体育报道(尤其是竞赛报道)相对于其他报道,易碎性更强,抢先一分一秒都会使新闻价值和媒介自身的影响力大大提高。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新闻源的公开化,新闻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种抢先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对于时效性相对较慢的体育期刊来说,要做到“人有我先”,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拓展“独家新闻”的意识,体育期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独家新闻”从时间上可分为“时差性”独家新闻和“非时差性”独家新闻。前者就是上述的“人有我先”的快捷性新闻,而后者侧重于“人无我有”的挖掘性、整合性新闻。这种新闻的外延很广,如“问题性”新闻报道,它是以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为依据,有目的地捕捉开发隐藏于纷繁复杂的体育生活之中,又是体育迷们关心的问题;又如,体育期刊还可根据别的媒介原发性信息提供的线索,进行深度报道或寻出独特的“新闻点”来,在“再生性新闻”上做独家文章。
做好“非时差性”的“独家新闻”难度较大,它要求体育期刊编辑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独家的新闻视角意识
面对相同的新闻素材,运用发散性思维甚至逆向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关注人物和事件的不同侧面,会形成不同的“独家”新闻点。比如,中国男乒选手王励勤近年来成绩直线上升,从一个一般球员,变成一个技术和作风日趋过硬的主力选手。多数体育媒介从其本人刻苦训练,不断磨炼战术,增长经验的角度报道他的成长过程,而《新体育》杂志则从其新任教练的角度切入,描述运动员的心路历程,展现其心理的调整和变化,不仅角度新颖,澄清了许多误传,而且还带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
2.要有独家的深入追踪意识
事物有一个展现过程,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因而新闻也有延展的空间。雅典奥运会已经过去,昨日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而《新体育》杂志在2005年第8期,开辟了“奥运冠军一年间”专题,组织一批文章,追踪报道了十几位奥运冠军一年间的变化情况,涉及心理、情感、事业、家庭等多方面,这组名副其实的独家报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要有独家的新闻整合意识
通过有创意的信息组合、编排、评述,将已发布的新闻内容,甚至湮没已久的历史事件调配出别有味道的大餐,是当今独家报道的一大特点,也是体育期刊最能大展身手的地方。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之前,《新体育》专辟了20个版的专题报道“从1走到10”,以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为由头,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调动多种平面表现手段,全方位地扫描前九届运动会的变化,展望新一届全运会的前程。其中的历史部分,一改过去死板地铺陈大会规模、参赛人数、冠军数目等写作模式,采用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官员等当事人“说当年”的形式,以点带面,有血有肉地展现了历届全运会的情景,同时将一些运动项目的成绩、器具、服装用文字、图表等做历届纵向对比,配上新老照片,增强其反差。这种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信息整合,大大增强了专题报道的独家性和可读性。
二、图片意识
如果说用“读图时代”概括当今阅读特点有些夸张的话,那么,人们对图片(包括漫画等)的重视,尤其是对体育图片的重视远远高于过去,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文字传播相比,图片最大的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强,现场感和诠释力强,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正所谓“一图胜千言”。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的希乐·约瑟夫博士所进行的一项读者眼球运动的轨迹实验表明,读者浏览版面时,首先看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文章,而且读者浏览一张图片的平均时间为0.71秒。《新体育》杂志所做的各种调查性询问也表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浏览体育杂志最先注意的也是图片,而且是高质量的图片。
体育运动本身有很强的动感、美感、刺激性和冲击力,因而也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对于其他媒介来说,杂志刊载图片有其天然优势:其纸张质量的步步提高,使照片的质感更加突出;其版面的固定性,更易于人们长时间欣赏,还便于张贴和收藏。
但是,由于长期受“以文为主”的办刊观念影响,一些体育期刊特别是像《新体育》这样的老牌刊物,还是没能把图片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表现在:第一,文字编辑对图片的关注意识不够,除封面、中间插图以外,图片仅仅被当作文章的配角,俗称“配图”。在采编工作中,编辑重文章内容和写法,轻图片的寻找和捕捉,也缺乏相应的图片新闻敏感性。第二,对图片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随意性强,缺乏统一安排和精心策划,图片的位置大小及其说明也不太讲究。反观国内外一些受欢迎的体育期刊,大多是将图片放在与文同等、有时甚至更高的地位来对待,进行专门研究,讲求创意,合理搭配,相辅相成,因而收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
三、以人为本的意识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体育本身就是发展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事业,因而体育报道应以此为最高价值取向,体育编辑更应将此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体育期刊由于其时间上具有从容性,更适于在此方面加大力度。
从目前来看,体育期刊至少应当在如下几方面拓展这种意识:
在报道范围上,要全面展示体育的深层意义和广阔外延,特别要把握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职业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报道比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多层次的需要,真正促使体育运动从专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每个人,让国民不只是电视机前、竞技场边的观众,而是体育运动的亲历者。
在报道角度和内容上,要改变过去体育报道多以体育事件特别是赛事为中心的观念,而要重视“人”的视角,把“运动中的人”变为“人在运动”,让过去体育报道中处于运动从属地位的人成为运动的主角;不光要展示体育参与者,或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杰出代表的运动员所具有的成绩和水平,更应注重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运动中、在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全面展示其内心世界,关注其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
在报道方式上,要体现人情味、人文关怀。尤其是人物报道,在写作手法上应更加人格化,把新闻事件带入活生生的现实中去观察,把体育参与者或运动员放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中去展现。那种把运动员作为竞技工具、搏杀对手的表现方式,甚至使用“绞死”、“血洗”、“凌迟”等残酷、血腥、带有暴力色彩的新闻语言都是不可取的。同时要避免片面性和人为性渲染,如一味强调运动员刻苦拼搏,而忽视科学训练和调整。
在这方面,央视的《体育人间》栏目是个典范。它的报道重在从“人”的角度,关注一个体育参与者的生命成长和体验,把探讨运动和比赛变为探讨个体生命和个人发展,表现体育参与者的个人命运和悲欢成败,也表达其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让报道成为对生命的探询和追问,而不是对一项运动和一个运动者的简单描述。在表现手法上,它让英雄平民化,平民英雄化,因而其报道带有深刻的人文精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