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从第一份产业报告看中国期刊的发展
作者:康建中
三、第一份期刊产业报告的价值
近年来期刊市场风起云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国内的期刊研究却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报纸、电视等媒体领域的研究水平。《报告》则适应了市场的要求,填补了这一学术研究空白。它是国内第一份关于期刊业的研究报告,开辟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产业研究报告的形式跟踪期刊业的发展,对经营实践提出指导建议,并以年度为出版周期紧跟市场潮流,及时更新以发挥更大的效用。
《报告》是李频先生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若干学术成果的集成,可谓厚积薄发。对读者来说,不仅是拿在手里的感觉沉甸甸,内容本身的学术分量也很重。它对近年来中国期刊业的市场热点几乎都有涉及。从涵盖的领域和信息量看,该书在国内同类图书中是独一无二的。从内容的深度看,该书也超过了很多媒体研究成果的学术高度。例如,散见于不同媒体的关于DM杂志的探讨并不少,但多数只是描述现状,或强调一点不及其余,或过分盲目乐观。《报告》却是国内首次对DM现象进行系统研究,从理论高度俯瞰全局,在监管、运作、渠道、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精辟论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并非为理论而研究,而是紧密联系实践,紧跟市场热点,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比如,对《财经》杂志书刊互动、深入挖掘品牌价值的解读,对《读者》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总结等。
《报告》非常注重个案的研究,比如对《生活速递》、《新华文摘》、《海外星云》等从定位、内容到经营状况的详细分析。另外,该书还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介绍,如书中有相当的篇幅来写美国期刊产业化的状况及其对中国期刊业的启示。
正如副书名《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所表达的那样,该书在研究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独到的探索。在对《海外星云》的个案研究中,通过与《海外文摘》、《环球》在内容上的对比,分析媒体竞争环境,根据读者定位进行总体策划,从而提出发展对策。该书最后,提出了期刊的区域分析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这些都是媒体研究方式的一种创新。
尽管知道第一次著书难免会有缺憾,但我还是想把其中的一些不足指出来,以求明年能看到更完美、更精彩的第二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
第一,既然是年度报告,就应多关注最近一两年的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作为前几年期刊研究成果的集成,有些引用的数据比较陈旧,是2001、2003年的数据;本年度的一些行业热点,如广告业绩普遍下滑或放慢增速,人物类、理财类、城市刊等新刊涌现,国外名刊(如《VOGUE》)打入内地市场所带来的市场变数等,尚未涉及。
第二,既然产业化、广告化是公认的产业规律,在做个案分析时就应更多地选择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且经营收入排名靠前的期刊,如《时尚》、《财经》等,以及那些富于创新精神的杂志。我们希望在第二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中,能更多地看到这些杂志的身影。
第三,既然是产业报告,那读者希望看到的就不光是一些专题研究,而且希望看到关于期刊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今后的预测,以及一些比较新的、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
总而言之,《报告》可以说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精彩的期刊世界,并且,对该系列图书来说,这也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明年在出版第二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将做得更好,读者能看到一本更精彩的《报告》!
(作者单位:钱经杂志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