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兴起的意义与挑战

作者:赵志立




  
  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兴起,在丰富传统新闻业的同时,也对传统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和新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兴起对专业记者和专业编辑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业余身份决定了他们对新闻素材的鉴别、选择和加工在视角、质量等方面有别于专业记者和专业编辑。为了保证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权威性,专业记者和专业编辑必须在积极适应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接受来自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提供的众多“信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身作为“把关人”和“导航员”的职责。专业记者和编辑过去是“严把关”,现在是既要“严把关”,又要“巧指路”,对网络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过滤,使信息既能吸引人们的关注而又不至于猎奇媚俗,通过对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和提炼,为人们提供大量强公信力、及时准确、精彩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引导人们的有益阅读。这就要求专业记者、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舆论导向意识,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技巧,正确处理开放性与原则性、多元化与主旋律、商业化与导向性的关系,等等。尤其重要的是,专业记者、编辑要更新自身的观念,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旧模式转移到以受众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兴起也给传统的新闻管理模式带来冲击。传统的新闻管理模式基本上实行采编合一制,新闻的采集者往往又是新闻的编发者,两种角色混在一起难免发生冲突。而随着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队伍的扩大,新闻媒介的重心应该从“供应转到选择”,真正实行“编辑中心制”,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的分类、过滤、鉴别、加工、评价上,使新闻媒介更像一个信息加工厂或信息中转站,较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新闻管理模式与公共参与式的新闻传播行为有机结合,在网络新闻传播时代牢固树立新闻媒介的权威形象,保持其主流地位,是所有新闻媒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形成还处在一个刚刚兴起的不成熟阶段,以后如何发展也有待观察,但它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挑战却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正确处理博客、维客、播客等新的媒介形式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在充分享有个人言论、出版自由的同时,应如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经过深入的研究后作出合理的回答,也需要新闻管理部门、立法部门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和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公民新闻、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实施科学的管理。
  
  注释:
  [1]德兹纳,法里尔.网络的影响力.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2).
  [2]杨光辉.公共新闻:公民的狂欢还是媒体的挑战 [EB/OL].[2005-11-29].http://www.ddcbxj.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373.
  [3]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博客道德规范》倡议书[EB/OL].[2005-09-05].http://www.5blogs.com/wxtwxt/8/archives/2005/526.html.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耿丽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