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兴起的意义与挑战

作者:赵志立




  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专门从事记者、编辑职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博客、维客和播客等个人传播工具的诞生和普及,以及“公民新闻”的兴起,普通人凭借自身的爱好和技能也可以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
  公民新闻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公民新闻的兴起促进了“公民记者”、“公民编辑”的诞生。
  在网络传播条件下,这些公民记者、公民编辑可以随时将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素材通过搜集、整理、加工、编辑,制成各具特色的新闻产品,然后通过个人网站或博客、播客等发布出去。此时,网上的每一个个人网页或博客、播客都成为一个小型的报社、电台或电视台,而一个普通的网民同时也扮演着媒体记者、编辑的社会角色,他们不但自己亲手制作各种文字、视频、音频等节目,而且熟悉从采写、编辑到发布新闻的全部流程。
  公民记者、公民编辑的兴起在传播领域引起了各种争议。赞成者认为,公民记者、公民编辑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补充。批评者认为,公民记者、公民编辑不过是一些“大街上的人”,他们不是在网上“对个人情绪任意地宣泄”,就是在网上提供“在各地未加过滤的目击报告”[1],他们永远也不能成为传播的主流。笔者认为,对于这种网络时代客观存在的传播方式,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任意贬低,而应该在作出科学、实事求是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正确的运用。
  
  一、公民记者、公民编辑的积极意义
  
  1.作为大众传媒的补充,为大众传媒提供更多的信源,与大众传媒形成互动。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源”。一般来说,大众传媒有自己的专职记者队伍,但任何媒体的记者力量都是有限的,任何先进的交通条件和通信技术都无法保证记者在新闻发生的当时出现在现场。而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正好弥补了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的不足。
  如2005年7月7日在英国伦敦发生的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案。在爆炸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各种类型的博客发布了爆炸现场的图片、录像片段,以及现场亲历者的所见、所闻、所感。[2]而这些都是当时远离现场的专业媒体和采编人员难以做到的。又如,2005年10月,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在CNN的网站主页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增加了一个栏目——“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CNN网站通过这个栏目刊登了大量普通网民发出的有关风灾的文字和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场灾难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公民记者、公民编辑的兴起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甚至让专职记者和专职编辑“失业”呢?笔者认为不会。新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必须经历一个从采访、写(制)作、加工、整理、编辑到最后发布的完整的社会化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一个团队的努力而非一个人的能力所及。一方面,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新闻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者,但由于他们受到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其视角和注意力则更多地聚焦于身边的微观新闻,以此来展现公民个体的特质和市民生活百态。因此,他们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往往只是随机的、片断的、表面的和缺乏深度分析的半成品,需要专业化的传媒机构对其进行把关、过滤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创作的作品,也需要利用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通过大规模的复制,才能广为传播,发挥出传播的最大效益。因此,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与专职记者和专职编辑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共生共荣的关系。事实上,大多数新闻博客的网站都与大众传媒的网站相链接,他们采制的内容产品也有许多是直接发往传媒机构的。例如,英国伦敦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案发生后,BBC新闻网站立即作出反应,要求公众把他们现场拍摄的照片、录像传递过来。很快,BBC新闻网站从网上收到了来自公众的约一千张照片和20段录像,其中有很多立即被BBC新闻网站采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高级主管罗瑟米奇认为,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为主流媒体“增添了声音,而且是不经加工的真实声音”。
  2.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工具。现代大众传播业,就其运作的基本程序来说是单向的,即由媒体聘用的专业记者和编辑采集和制作内容,然后向受众(读者、观众、听众)传播,受众只能在记者和编辑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新闻报道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封闭系统里的强迫性选择”[3]。传播者与受传者地位不对等,传播者掌握了大多数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而网络传播特别是博客等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从传播者到受众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变“一种声音”为“多种声音”,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这是一种更加民主化的传播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调动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在网上体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人民的精神”,有利于新闻传播事业在公众的支持和配合下更加蓬勃地发展。
  3.增强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制作和传播的能力,即人们认识、理解和运用各种形式的媒介的能力。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媒介素养如同科学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一样,是一个现代公民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这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媒介来培养。公民新闻、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兴起对全社会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周围一切新近发生事实的观察,可以培养公民的新闻敏感和评判新闻价值的能力;通过对各类新闻事件的即时采访,可以使公民学会运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家用摄像机及其他工具来及时记录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对音频、视频节目的后期制作以及对文字、符号、格式、体例、图表等具体规则和范式的了解,使公民懂得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公民在理解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会在为别人的言行“把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言行“把关”。实际上,广大的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已经意识到网上自律的重要性,已经形成的《博客道德规范》倡议书要求一名负责任的博客应该自觉遵守诚实公正、伤害最低、承担责任三项原则 [4] 。总之,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的普及,带来了公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民记者、公民编辑的兴起对传统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和新闻管理的挑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