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回眸《小说月报》的创刊

作者:徐柏容




  我们充分理解读者的心情。但要扩大印数,增加篇幅,取消限额,首先就要有纸张,否则无法做无米之炊。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版社材料部门的同志四处张罗,想方设法求购纸厂计划外超产的高价纸张,印数方得以不断增加。从第9期起增印到187万份后,情况才逐渐缓和。在这段时间,我们心情的沉重,比读者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说月报》出刊后头四个月中,读者来信两千多封,大多是表示欢迎和赞扬的。如黑龙江黑台公社党委机关于丛水来信说:“这是真正的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广西大学中文系张兴劲来信说:“贵刊创刊可说是顺应民意。”《解放军报》麦辛来信说:“你们的确办了件好事……感谢那个想出这个主意的人。”还有些来信热情地帮着出如何办好刊物的各种主意。
  冯牧同志建议的《小说月报》顾问委员会,在《小说月报》创刊不久就成立了,并从1980年第3期起在杂志的封二上每期刊登名单。顾问委员会聘有名誉顾问三位,他们是年高德劭的茅盾、叶圣陶、巴金。顾问19位,除老作家冯牧、刘白羽、谢冰心、陈荒煤、孔罗荪、方纪及其他几位作家外,其他就是国内一些重要文学杂志的主编。这些名誉顾问和顾问,几乎无一不是忙人。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后来在征得一些文艺杂志领导的同意后,又聘请了这些杂志负责小说部分的副主编、编辑主任或组长等掌握该刊小说编辑工作全局的同志,作为《小说月报》的特约编审或特约编辑,每月从其杂志中选出佳作给我们进行复选、决选。这也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初选工作,进一步真正发挥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帮助我们把《小说月报》办得更好。
  之后不久,杂志蓬勃发展之势乃至过度发展之势稍有变化,文艺杂志销量已微露颓势,有人怀疑是由于《小说月报》夺去了他们的读者,因而在数年之中,想禁止选载而断《小说月报》之炊的信息相继出现。我们诚恳地拜访各地的文艺杂志编辑部,交换意见,分析情况。我们并不否认《小说月报》的发行量大,读者限于时间、财力,可能会因而少看某些文艺杂志。但即使如此,《小说月报》也是柄双刃剑,这只是其中一刃,还有一刃则是我们选用哪份刊物的作品越多,不也越表明那份刊物作品质量高吗?我们选刊时都标明原刊杂志名称,不等于在为原刊杂志作义务宣传吗?事实上,几家《小说月报》选登作品多的杂志,销路也并未减少,有的甚至增加,就足以说明问题。许多杂志都同意这种双刃剑说法。我去沪宁等地拜访各杂志时,不少人说,其实他们也是一面惟恐《小说月报》影响他们的杂志的销路,一面又以有作品被《小说月报》选上为荣。有的就坦率地对我说,我们向上级汇报办刊成绩和年终总结时,总少不了一条,即被《小说月报》选上多少多少篇,作为重要的成绩。让《小说月报》断炊之议,从此渐戢。
  《小说月报》当年拥有那么多的读者,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呢?在1981年第一期上,曾印发了一份“征求意见表”。根据到7月收到的一万多份意见表的信息,占绝大多数的是机关干部和职工,其比例达48.4%,其次为学校学生,占20.6% ,农民和农场工人占6.2%,部队指战员占5.3%,遍及各行各业,基本上做到了雅俗共赏。
  二十多年过去了,《小说月报》的编辑人员已更换了三四代,但《小说月报》的风格和办刊精神仍代代相传。由《小说月报》开创的文选性期刊新品种,已发展为期刊中的大家族。
  
  (作者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关迎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