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

作者:桂晓风




  
  (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出版物质量
  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创新也不是同样的东西换个包装,标新立异,出版创新首先是思想文化内容的创新。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出精品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出版工作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出版物思想内容的质量。创新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衡量创新成果的标志,只能是出版物质量以及受人民大众欢迎的程度。这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原则,符合这一条我们就要大胆地做,大胆地创造,脱离了这一条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坚决抵制和反对。我想,有了这一条,我们在创新上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二)创新的重点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出版理念看起来是个软因素,但它对指导我们的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紧密联系科技出版工作,大力加强出版学、编辑学理论建设,做到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尤其要加强对前瞻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使我们的编辑出版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创新既有对某项具体事物、具体办法的调整,也有从制度上、机制上的新建、重建和改建,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并互相作用,我们都要照应到。但是必须认识到,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特别是作为出版单位的领导者和决策层,在解决一些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时,必须着眼于从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模式上定措施、找出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源头疏通了,创新的成果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三)积极探索出版社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大家都在谈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权利意识的觉醒,说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和举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现在是在新的环境中工作,不仅要尊重和依法维护作者的知识产权,维护出版单位自身的专有出版权和对出版物版式的产权,还要积极探索形成和积累出版社的自主知识产权。上海出版界的同志提出,当代出版业中编辑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总的说是以处理来稿为主,现在有一部分工作转变为由出版社对作品的立意、角度、结构等要素提出创意,进行总体设计,然后遴选、聘请作者按照出版社的意图写作、加工,而且这类出版物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对于这样的作品,出版社应该在更大程度上拥有知识产权。上海有一位大学出版社社长说过一句话:“出版社是文化产品的孵化器和催生婆”,这是很有道理的。编辑工作正在向两头延伸,不仅通过营销、组织读书活动等手段在向下游即出版物的使用环节延伸,而且正在向精神生产的上游即创作环节延伸。出版社要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把握更多主动权,就不能满足于只是获得适用于一定时间和地域的专有出版权以及版式权,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形成和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编辑人才学研究,培养创新型科技编辑人才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关键问题往往是靠人才解决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的第一资源。出版工作也不例外。中外出版史都表明,出版工作是一个需要人才,也能够批量产生人才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出版业的这一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像张元济、茅盾、曹禺、邹韬奋、巴金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没有出现,行业公认的领军人物还比较少,还缺乏像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像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人才队伍的群体结构还不够合理。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出版业还不够成熟。文艺复兴也好,文化复兴、民族复兴也好,是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作为标志,也是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作为条件的。而且,所谓“复兴”,是有参照系的,在国内,要和诸子百家时代比较,和汉唐盛世比较,和我们党的历史上人才工作的辉煌期比较;在国外要和古希腊比较,和欧洲文艺复兴比较,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这些时期的辉煌。所以,要高度重视编辑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我们这个行业真正成为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行业。要把编辑人才学的研究作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究的最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职能和对人才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编辑活动的特点和编辑人才的成才规律,包括研究编辑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用以指导实践,从观念和体制两个方面为编辑人才的涌现、成长和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科技出版社要率先推动出版业的科技进步,让科技进步为科技编辑工作插上翅膀
  
  出版与科技有两重关系。第一层关系,出版为科技进步服务,用出版手段推动科技进步;第二层关系,科技进步推动出版发展。两者的这种互动关系,在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前面提到一部科技史同时是一部出版史,反过来一部出版史同时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世界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技术发展,往往都带来出版上的重大进步。没有竹简的发明,没有毛笔的发明,没有纸张的发明,没有活字印刷的发明,就没有古代出版业的进步;没有数码摄影、电子分色和多色彩印的发明,没有计算机排版技术和网络的发明,出版业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胜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使当代出版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发展不是过去传统功能的简单延长或扩大,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去年10月,相隔13年后我再次访问日本,对日本出版业的变化感受很深。举两个例子。一是日本最大的百科全书出版社小学馆,宣布不再出版纸介质大百科全书(因为修订不易),以后将每月推出一次最新的电子版百科全书,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甚至手机检索。二是日本最重要的印刷企业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其业务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印刷领域,发展为五大板块,甚至延伸到了显示器领域。很多人知道最好的液晶电视是夏普电视,但很少有人知道夏普的液晶电视板正是日本凸版印刷生产的。目前,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已经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内容信息发布者之一。这些情况能给人很深的启示,值得我们思索。
  科技出版工作者与科技接触比较多,对科技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更应牢牢树立在出版领域科技也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率先把科技的新成果应用到出版领域。过去我们对出版业科技进步的概念曾经长期停留在印刷技术改造上,后来又较多集中于物流手段的更新和完善。科技出版工作者要开拓出版业科技进步的广阔领域,让科技进步为出版工作首先是编辑工作插上翅膀。
  复兴中华文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我们的人生和业务工作有机会同这样的伟业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幸运和光荣。让我们牢记出版工作者的特殊使命,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志存高远,以更加自觉的认识和更加有效的手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出版支持,在中国科技出版史上谱写出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本文系作者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有改动)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