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

作者:桂晓风




  2006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年。以“十五”规划主要指标的提前实现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开局为标志,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障。出版工作面临着新的重任,也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出版业自身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机,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专业委员会筹委会召开理论研讨会,组织全国科技编辑界的同志专题探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对策和措施,非常适时。围绕科技出版如何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我讲三点想法。
  
  一、进一步增强科技出版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更加自觉地为“十一五”期间的科技进步服务
  
  出版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为科技进步服务的意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为科技进步服务是出版工作的基本职能
  出版工作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出版业对人类文明的服务和推进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出版是人类科技成果记载、积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个手段,科学技术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不可思议。中国的四大发明举世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中有两项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直接与出版有关,决非偶然。这两项发明分别在12世纪和14世纪传入欧洲,与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一起,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重要外因,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传播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战胜封建愚昧创造了重要条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出版载体从帛书、竹简、纸草、羊皮到纸质印刷品,再到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网络出版物,经历了多次重大更新和发展,但出版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功能没有变。相反,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和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扩大,出版为科技进步服务的职能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强大。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科技进步与出版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可以说,一部科技史同时也是一部出版史。在近现代科技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往往以某部新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科技发展的许多新阶段是以出版物作为里程碑来划分的。比如,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出版,宣告了日心说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念,引起了自然科学的一场大革命,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世界近代科学的开端;1661年玻意耳《怀疑派化学家》的发表,完成了化学脱离炼金术而独立的使命,被恩格斯赞誉为“把化学确立为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出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表明生物学进入了进化论时代;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意味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和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霍金1988年发表《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带进了一个新境界。如果说科技史有若干台阶的话,这台阶是由书组成的。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把科技出版工作推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人类文明史告诉了我们科技出版的重要。但对科学技术出版在我国新时期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仅仅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联系这一时期我国的根本任务进行特殊的考察。对此可以从“一个论断”、“两个转移”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的转变”来认识。“一个论断”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个转移”是新时期特有的两次重大转移。第一次是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是一次伟大的转变,由此形成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二次转移是党中央在1991年提出的“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觉得,相对而言,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出版界有的同志对第二次转移的意义不像对第一次转移那样认识深刻。这是有些同志对科技出版重视不够的原因之一。其实,当时中央的论述十分明确:“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对这一精神,很有必要重新学习。“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我们要在深刻领会这些重大方针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认识科技出版工作在新时期出版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应该说,在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党中央提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情况下,出版工作者如果不能自觉地、有效地为科技进步服务,就谈不上自觉地、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就谈不上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三)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科技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指出,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这些都要求把科技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都离不开科技进步。从国际范围看,我国加快科技发展的紧迫性更加突出。进入21世纪,要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科学技术水平被公认为是软实力中的重大因素。当今世界科技非常明显地表现出突飞猛进、加速发展的趋势。借用《共产党宣言》的一句话,人类在这几十年内所创造的科技成果,可能超过了过去几百年、上千年内所创造的成果。一步落后,可能意味着若干步被动。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有文化忧患意识和科技忧患意识。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科技出版工作者一定要有更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以振兴祖国科技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全力以赴,立志在“十一五”期间,把科技出版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加有声有色地做好科技出版的大文章
  
  科技出版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需要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科技出版?第二,依靠谁来进行科技出版?第三,怎样进行科技出版?加强科技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若干子系统,包括深入科技工作第一线、推进科技出版体制改革、多方筹集科技出版资金、调整科技出版物结构、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创科技出版物发行新局面、全面提高科技出版工作者素质等诸多工作。在此我不作系统、全面论证。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个观点:新世纪科技出版工作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要有更加清醒和清晰的理念,国家要制定完整的科技出版发展战略,各出版单位也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因为思想指导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才能做好新阶段的科技出版工作,所以本文题目中提出要“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出版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6月5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四次引用古语强调科技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有伟大创新精神并因此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贯彻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进一步振奋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八个字,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包括我们全体科技出版工作者在内的各族人民应该保持的精神状态。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特别需要个性,特别需要创新。马克思说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就是这个意思。王蒙同志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说,“一个学风搞本本主义、文风搞八股腔的国家,当然不会是创新型国家”,获得热烈的掌声,这一场景很值得我们出版界的同志深思并引以为戒。科技出版工作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有效地为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