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作者:张振接




  一、10亿人的网络改变传统产业的生态
  
  比尔·盖茨在2000年时预言:“大家高估了这两年网络的影响力,却低估了网络十年后的影响力”。现在,预言成真!各种数字显示,网络革命真的来了,来得又猛又急。
  Yahoo!、eBay、Amazon、Google 2005年10月的市值总和已达到2 620亿美元,比它们在网络泡沫破灭前1 780亿美元的顶点,还高出900亿美元。其中,Google的成长更是惊人,1998年还在车库创业的小公司,2005年市值已突破1 000亿美元与英特尔并排,成为硅谷市值超过1 000亿美元的三家公司之一[1]。
  根据艾瑞公司(i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146亿元,比2004年的90亿元增长了62.2%,是2003年网络经济市场规模的2.5倍;2006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19亿元,比2005年增长50%;中国网络经济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13亿元[2]。
  更大的影响是,网络革命已经进入到真实的世界,改变日常生活。网络上的消费,已经全面开挖传统实体产业的墙角。现在,不论是什么行业,不论企业大小,百年巨人被歼灭只在瞬间,小人物成为新英雄也在瞬间。
  目前,全球网络交易单笔成交单位在10美元以下者超过7成。然而小兵立大功,累积起来,却足以撼动全球各大产业。UPS每天处理超过1 400万份来自全球在线交易衍生的包裹递送业务,一年就超过51亿笔。
  全球的唱片业,受到网络音乐下载的影响,五年蒸发掉近20亿美元的业绩。[1]而苹果iPod的出现却创造了全球使用者透过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付费下载超过10亿首歌的记录。一首《老鼠爱大米》彩铃下载的收入就达到了5 000万元,而市面上这首歌的专辑未必能卖出500万元。流行音乐市场已经此消彼长,旧势力要再崛起,更困难了。
  还有迪斯尼。这个巨大的王国当初虽然看到未来在线下载影片的商机,但执行网络化工作却面临着重重困难。其前任执行长艾斯纳表示,“因为组织庞大,电影部门的人会说,这影响我的生意,录像带部门又说我都还没发,你就网络发行。”然而,威胁已经抵达迪斯尼的家门口,2005年全球的电影票房收入下降9%。
  网络视频电话、QQ、Skype、MSM、E-mail等现代化通信方式兴起,使得传统邮电所剩的通信地盘越来越少。据统计,2004年国际电话业务首次出现1.7%的衰退,手机用户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4.2%。2005年台湾邮局信件量比1998年减少3亿件,剩下的27亿件,有3/4是广告,剩下的1/4多半是账单,个人邮件几乎被电子邮件取代[1]。
  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办人贾伯斯就曾表示,当网络竞争崛起,会有所谓的“格列佛效应”,巨人可能会被全球各地的小人物、小公司集体扳倒。贾伯斯认为,巨人的包袱不在技术老旧,而在巨大的体重,无法快速地调整。网络时代,唯有跳出传统市场的思维,创造新的卖点与商业模式才能立足于商机无限的网络。
  
  二、是谁抢走了传统出版的奶酪
  
  由于发行量下降、世界原物料成本高昂以及网络新兴媒体的广告竞争所致,美国新闻出版业的三大巨头——美国纽约时报公司、麦克拉奇出版公司以及论坛报业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资料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三家公司净收入均大幅下降,它们的净收入分别为3 500万美元、2 770万美元和1.03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分别下降了69%、14%和28%。2005年底,全球媒体界的巨人——时代杂志集团董事长安摩尔(Ann Moore)也因之而宣布裁撤105名高阶主管,其中包括赫赫有名、有14年资历的执行副总裁Richard Atkins。依据美国出版信息局(PIB)的资料显示,旗下有154本杂志的时代杂志集团2005年广告总页数大幅下滑,集团旗舰杂志《Time》在发行量未衰减的情况下,广告竟下滑14.2%[1]。基于新闻出版业疲软的表现,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认为,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3]。
  北京的报刊一向风光,可是从2005年起,整个形势已经发生了改观。2005年 8月26日,北青传媒公布截至6月底的上半年业绩,净利润只有区区17万元人民币,较2004年同期的6 630.9万元大降99.7%;营业收入总计3.683亿元,较2004年同期的5.138亿元下跌28.32%。北京晚报自2005年初以来也连续出现月度亏损,除京华时报之外,新京报、法制晚报、华夏时报、娱乐信报、北京晨报等均已负债累累[4]。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2005年的统计,全国图书库存余额1995年末只有 69亿元,1999年末已经达到了241亿元,到2000年末已高达 272.68亿元,5年增长了295.2%。2001年的图书总库存达297.57亿元,此后平均每年以50亿元的增量增长。2002年达到343.4亿元,至2003年末,我国图书库存为401.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86%。2004年图书库存达449.13亿元。2005年库存量首度超过500亿元[5]。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2005年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第一次低于50%。同时,我国国民网络阅读率却飞速上涨,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与众多传统媒体争夺人们眼球的有力媒体,网络出版也因此成为继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出版形态,它以独有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占领广大的读者市场,传统出版市场的急剧缩水与它不无关系。
  网络出版以互动和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应用通达四海的互联网为发行平台,是对传统出版成本结构、出版流程、参与人员生态体系的全方位变革,它之所以成为出版新势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环保节能方面:绿色环保,无需印刷,节约纸张、油墨、水资源;没有因为造纸、印刷、运输等产生的环境污染。
  2.出版流程方面:降低出版与发行成本,加快版本更新周期,增强图书的时效性和生命力;可以依托网络把传统图书、音像到达不了的那些角落的潜在读者挖掘出来,有效地扩大出版市场。
  3.出版风险方面:网络出版与发行同步进行,零库存成为现实;不存在出版物积压(报废)、断档、脱销、绝版情况;省略制版、纸张、印刷、物流、上下架、仓储环节,节约人力、财力、物力支出;还可以在几乎无需增加成本的条件下,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
  4.客户体验方面:电子书全球同步同享,即买即得,无论你在哪里,知识的取得几乎没有时差;电子书与纸质图书相比有很多独到的优势,如呈现方式多样、互动性强、检索方便,作者、出版者、读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对话;电子书还能以超文本方式与其他相关资料链接起来,使它的“注解”、“引文”、“人名地名”、“专业词汇”、“参考文献”等都变“活”,读者只要用鼠标一点击,便可看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比直接进入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还要方便。很多读者正是因为体验了这些纸质图书不具备的优点从而选择电子书的。实际上,网络媒体已经同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手机一样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进一步融合,我们的阅读、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将随之不断改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