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现状分析
作者:方 卿
由于绝大部分期刊采用的是向同行专家提供论文作者信息,而向论文作者隐去评审专家信息的单盲制评审方式,因此,单盲制就成为了论文被拒绝发表者攻击的对象,进而也成为出版学界研究的热点。例如,黄劲松和杨兵就曾以《单盲法审稿的缺失与优化》为题撰写论文,分析了单盲法审稿制存在缺失的三个主要原因,即机制原因、同行竞争因素和学术流派之争,并提出了优化单盲法审稿的一些举措。[11]客观地看,由于我国目前的出版环境、学术生态还存在某些弊端,单盲法审稿制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改进空间。在单盲制的缺憾未能得到有效克服之前,适当扩大双盲评审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值得欣慰的是,国内一些知名科技期刊和少数社科学术刊物如《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等业已实行了双盲审稿制度。
三、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专家的选择与管理
同行专家的选择与管理是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工作的核心。同行评审是借助同行专家学者的智慧帮助期刊编辑鉴别和评价稿件。如果专家选择失当,专家的研究方向与所评审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匹配,或者专家的责任心不强,那同行评审不仅起不到科学鉴别和评价论文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科学地选择和有效地管理同行专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同行专家的选择与管理尚不尽如人意。正如周长清所指出的,同行评审对“我国科技期刊壮大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审稿专家的选择认定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审稿专家过少或稿件内容与审稿专家研究方向不对口”等[14]。在同行专家的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欠缺,陈移峰所指出的“密切联络审稿人的感情,是我们不少期刊做得不够的地方”[15],正是针对同行专家管理的缺陷而言的。
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我国学术期刊在同行专家的选择与管理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多数期刊的同行专家数据库规模偏小。建立同行专家数据库是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的基础工程。国际上一些知名学术期刊都建立有规模很大的高质量的专家数据库,如《Science》杂志的审稿人专家库包含数十个国家的万余名知名专家,其中不少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学术期刊早期的审稿专家都是在需要外审时临时确定的,多数期刊没有专门的审稿专家数据库。199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论文评审专家名典》成为不少学术期刊选择同行评审专家的得力参考工具。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知名学术期刊尽管陆续建立起专门的审稿专家数据库,但是,数据库的规模普遍偏小,可供选择的专家数量明显不足。由于多数刊物不愿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详细情况。但笔者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情况却非常不乐观,有些刊物的专家数据库仅收录了几百位专家的信息。一般地讲,数据库中专家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同行评审制中专家选择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专家数据库的规模偏小会严重影响专家选择的质量。可见,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必须从建立和健全同行专家数据库这一基础工作做起。
第二,所评审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专家的研究方向不匹配,关联度偏低。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只有在其擅长的领域或方向,专家的特长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同行评审,就是要借助与论文的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同行专家的研究专长来评定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创新程度,因此,确定与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同行专家作为论文的评审人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除少数建有包含大量专家背景信息的大型专家数据库的知名期刊外,目前绝大多数期刊的专家数据库包含的专家信息内容偏少,而且更新缓慢,不能充分动态地反映专家的有关信息。因此,在选择论文的评审专家时,往往只能根据专家的所属学科、专业等有限的信息来确定。我们认为,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专家所评审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专家的研究方向“不匹配,关联度偏低”等问题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同行专家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要增加专家的数量,而且还要增加专家的各种有关信息,并进行适时更新。
第三,少数同行专家的责任心不强。同行评审制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来自期刊方面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同行专家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同行专家的配合,同行评审终究难以发挥效用。在欧美,许多科学家把审稿工作当作是对科学应尽义务的一部分,许多人甚至把这看作是一种荣誉。正是由于科学家们有了这种责任感和荣誉意识,才使得欧美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总体上讲,我国的科学家们也具有这种责任感和荣誉意识。然而,我们从一些学术期刊方面了解到,也有少数专家学者由于工作忙、时间紧,对同行评审工作并不十分热心。个别学者对编辑部发去的评审稿件置之不理,有的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尽管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同行评审的效果,影响了这一机制的有效运用。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科学工作者将同行评审看作是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科学的精神、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四,期刊社与同行专家的沟通不够。如前述,学界有人将同行专家看作是期刊的“局外人”。依笔者看,期刊社不应该有这种看法。然而,现实中有些期刊社果真将同行专家视作“局外人”。只要没有评审任务,一般不轻易与同行专家发生联系。当有论文需要评审时,才临时联系专家。这种两厢疏远的做法,说轻一点不利于双方情感的沟通,说严重一点是对同行专家的不尊重。我们认为,期刊社要想得到同行专家的配合,应该有点“公关”意识,应该在双方的情感沟通上多做点文章。比如,定期向同行专家报告刊物的来稿情况、稿件的录用比例,重大节日寄赠贺卡等。这些活动投入不多,但对双方的情感沟通,对培养同行专家的责任意识都很有意义。
注释:
[1]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70573081)的中期成果之一。
[2] http://www.alpsp.org.uk.
[3] ALPSP/EASE/ALSSS joint seminar. Best practice in peer review.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01,27(2).
[4] 许文深,姚远.科技期刊审稿的发展.编辑学报,2001(2).
[5] 徐飞.科学家的失误.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6] 孙虎,等.决审:决定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环节.编辑学报,2003(6).
[7] Roediger III H. 科技进步中的期刊编辑角色.姚远,译.菏泽师专学报,1993(4).
[8] 贺自爱,贺国庆.科技期刊编者的主体功能.编辑学报,2000(1).
[9] 阎西林.论“外审”的角色定位.编辑学报,2004(1).
[10]黄晓鹂,等.科技期刊审稿人的由来 和发展.编辑学报,1997(2).
[11]黄劲松,杨兵.单盲法审稿的缺失与 优化.编辑学报,2004(3).
[12]许文深,陈俊.论科技期刊责任编辑 与同行专家审稿.编辑学报,2002(2).
[13]Richard M G.Peer review and quality control in biomedical publication.编辑学报,1995(2).
[14]周长清.学术期刊要重视外审队伍建设.编辑学报,2002(2).
[15]陈移峰.试论科技期刊审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5).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赵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