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我国期刊政府评价回眸

作者:钱荣贵




  
  (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
  按照“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思路,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如期举行。2004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举办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的通知》(新出报刊[2004]689号)。截至2004年8月上旬,评委会共收到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推荐的参评期刊976种,其中社科期刊485种,科技期刊491种。[7]经资格审查,取消了68种期刊的参评资格,实际参评的期刊为908种,其中社科期刊445种,科技期刊463种。2004年底,初步确定出拟入选期刊357种,其中社科期刊177种,科技期刊180种。拟入选期刊名单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公示一个月。2005年2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最终入选的357种期刊名单,其中,“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60种(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各30种),“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获奖期刊100种(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各50种),“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获奖期刊197种(社科期刊97种,科技期刊100种)。
  此次期刊评选在“坚持导向,注重质量;严格标准,客观公正;滚动评比,优胜劣汰”的总体原则下,确定了“评出导向、评出质量、评出品牌、评出权威”的评选目标。评委会还制定了《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办法》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审工作纪律规定》。在具体评选中,注重五个方面的结合,即对参评期刊的集中深入评审与对该刊平时的考察相结合;对所有参评期刊的普遍评审与对重点学科、重点领域、重点内容的重点关注相结合;专家组经过深入审核和反复研讨而提出的意见与社会反馈的意见相结合;思想内容的高品位、高质量与贴近读者、具有较大发行量相结合;对中文期刊的严格审核与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种和外文期刊重点关注相结合,[8]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五、“中国期刊方阵”的建设
  
  2000年8月,新闻出版署就“把一个什么样的期刊带入新世纪”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要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设想。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丁关根同志两次批示,“要集中精力办好一批名牌期刊,争取有几种能进入国际市场,如旅游风光、民族工艺、服装等。交流合作,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同时要按章经营,依法加强管理”;“尽最大努力,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创出10至20个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并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2001年4月,新闻出版署下发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同年11月,“中国期刊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参展期刊达七千余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期刊出版盛会,也是世界期刊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 [9]。在这次展览会上,专辟“中国期刊方阵”展区,集中展示了拟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一千五百余种期刊。同时新闻出版署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布“中国期刊方阵”拟入选的社科期刊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中国期刊方阵由四个队列组成。第一队列是“双高”期刊,就是高科技含量和高学术水平的期刊,大约二十种,这部分期刊是我国创世界品牌期刊的中坚。第二队列是“双奖”期刊,是指获得“国家期刊奖”和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大约一百种。这些期刊基本上是国内的大刊名刊。第三队列是“双百”期刊,就是每两年一届滚动式评选出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大约二百种,是“中国期刊方阵”中最充满活力的一批期刊。[10]第四队列是“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的八千多种期刊为基数,选取10%~1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好的重点期刊,大约一千种。这一部分是“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中国期刊方阵”实际上就是由上述四类期刊组成的一个“宝塔”般的队阵,走在最前排的是“双高”期刊,走在第二排的是“双奖”期刊,走在第三排的是“双百”期刊,走在第四排的是“双效”期刊。图示如下:
  
  
  2001年底,新闻出版总署最终排定“中国期刊方阵”阵容,共有1 518种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其中,“双高”期刊65种,“双奖”期刊107种,“双百”期刊192种,“双效”期刊1 154种。
  “中国期刊方阵”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择优组建”,“优胜劣汰”,不断让新的优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得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和“双百”期刊以及省部级优秀期刊均可依次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中的相应层次,而对违法乱纪的期刊则及时从“方阵”中予以剔除。“中国期刊方阵”的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省级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期刊管理部门重点抓“双效”、“双百”期刊的建设,新闻出版总署协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双奖”、“双高”期刊的建设。[11]
  此外,这一时期,各有关部门、各地也先后开展了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例如,教育部举办了“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的评比活动,并已启动“名刊工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科技厅举办了数次期刊评优和评估分级活动;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举办了“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评选活动(自2002年起,每年举行1次);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举办了三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1999年、2002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也于1999年、2002年举办了两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的评选活动。
  
  注释:
  [1] 关于我国期刊的起源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外国传教士1815年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种中文期刊”,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种中文期刊”。这一论断无疑把中国期刊的起源看成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早在乾隆壬子年,即1792年,苏州府长洲人唐大烈“纂辑”的《吴医汇讲》就是一种既有别于图书,又不同于报纸的新的出版物。从现存的5种《吴医汇讲》旧籍来看,这种出版物已具备了期刊构成的基本要件,诸如“连续出版”、“不限卷数”、“印装成册”、“统一体例”等,当为我国最早的土生土长的期刊。它要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早23年,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早41年,比英国至今还在出版的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要早31年。2004年笔者曾发表《〈吴医汇讲〉堪称“中华第一刊”》一文(刊《编辑学刊》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论点摘编),全面论证上述观点,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2]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国报刊月报,1996(8).
  [3]李频,等.刊林:还看今朝——从第二届“百刊工程”和首届国家期刊奖(社科类)透视中国社科期刊现状.中国出版,2000(2).
  [4]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入围名单公示.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2-13.
  [5]评出导向 评出品牌 评出权威 评出繁荣——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选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 12-13.
  [6]艾立民.评出导向 评出品牌 评出权威评出繁荣——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综述.中国出版,2003(1).
  [7]余昌祥.评出导向 评出质量 评出品牌评出权威.中国出版,2005(3).
  [8]石宗源.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促进报刊出版业繁荣发展.中国出版,2005(3).
  [9]柳堤.中国期刊展今日开幕.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11-01.
  [10]石宗源.改革进取,加强管理,创立品牌,推动我国报刊业的繁荣健康发展——在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06-01-14)[2006- 08-14] .http://www.kpqk.org.cn/Artide/Print.asp?ArtideID=180.
  [11]柳堤.“中国期刊方阵”阵容排定.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01-04.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赵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