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作者:林君雄




  其次,经济效益和职业道德又是应当一致的。在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无视市场经济的法则,那是可笑的,无疑会到处碰壁。但同时又要讲职业道德,这已如上述。具体到我们出版界,就是要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且要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其实,在社会效益居首位的前提下讲双效益,是中外皆然,不独是我国的要求。比如在西方国家,不容许出版宣传推翻现政府的书,不容许出版有损皇家声誉的书,不容许出版泄露国家机密的书,等等。由此可见,把社会效益放到经济效益之上,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和谐、读者的健康、经济的发展。作为有良知的编辑,无疑应当竭诚地去维护社会效益,“多出好作品,不出平庸作品,杜绝坏作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编辑生涯,我深感,编辑虽然只是文化界的普通一兵,但却身负重任,执掌着出版物生杀予夺的大权,为党和人民守卫着思想战线的一方热土。如果因为我们思想水平低下而让平庸作品以至坏作品从我们手中出去,那是我们的失职;如果我们有意放弃职守,进行权钱交易,那就是犯罪。这是有良知的编辑所不为的。
  有些编辑以为,出些“打擦边球”的书,出些迎合低级趣味的书才能赚钱,而出版主旋律的书就没销路,就肯定赔本。其实不然。前几年,辽宁人民出版社请著名作家苏叔阳执笔撰写《中国读本》这本书,以青少年为对象,简明生动地介绍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英烈、国情、远景。编者和作者多次研究写作提纲,使之适合青少年阅读,因此这本弘扬爱国主义的书出版后发行了1 000万册,在图书发行不景气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奇迹。
  再次,经济效益和职业道德的统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寻觅探求。世界上没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机遇从来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编辑工作是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任何不肯刻苦动脑筋的人,都难于把工作做好。比如,要把社会需要变成好选题,必须找好切入点,这就很费思量。为此,你要深入读者之中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体会到读者的真正需要;你在浏览报刊时应当是个有心人,善于联想,才能琢磨出读者的需求。当你意识到某个主题值得出书,还得琢磨从哪个角度去阐述才有新意,找什么样的作者、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写得精彩。上述马嵩山抓《塑造美好的心灵》,郑一奇抓“中华文化集粹”,辽宁人民出版社抓《中国读本》的事例,都一再说明要实现双效益,首先需要端正心态,高瞻远瞩,精益求精,这些都属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范畴。编辑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有强大的动力去刻苦钻研,才可能抓到好选题、好形式、好作者。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编辑出好书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从长期的编辑生涯中获得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和职业道德的结合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一个出版社对经营管理体制的确定,对编辑经济指标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要切合出版事业的规律。不能要求每本书都赚钱,应该是有赔有赚,总体上算账赚了就行。当然赔要赔得有理,不能只是照顾人情。经济指标不能定得太高。书刊是特殊的商品,是教育人的商品,书刊的价格不能定得太高,应当是薄利多销。如果把经济指标定得太高,那就不利于编辑遵守职业道德,说得难听些,就会是逼良为娼了。在这里特别要看出版社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水准。
  愿弘扬高尚职业道德的信念和行动,在广大编辑人员中蔚然成风,发扬光大!
  愿在高尚职业道德的推动下,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