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编辑创新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作者:邵益文




  第三,要背靠知识。编辑要有丰富的知识。现在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是相当高的。编辑的知识结构,大体上需要这样几块。一是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编辑要懂得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懂得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管是搞哲学社会科学的编辑,还是搞自然科学的编辑,这些都是不能少的。二是专业知识,无论是社科或科技编辑,都需要有一门或两门专业知识作基础,有了专业知识,组稿、审稿、改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三是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这当然是更不可少的,特别是在目前高科技出版手段不断发展,多种媒体同时并存的情况下,编辑业务知识就显得更为复杂多样。其中还包括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这些是现代编辑所需要的。四是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因为编辑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完全掌握的,需要日积月累,融会贯通。这就提出了一个编辑要不断学习的问题,每天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才能当好思想文化科技战线上有思想、有创意的尖兵。
  第四,要面向市场。出版物作为商品,尽管它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要到达读者手里,必须通过市场。所以市场流通是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编辑在创意策划制作任何出版物的时候,都需要做好认真周密的市场调查。现在不少出版社的市场调查,是向书店、发行者、销售人员进行的,还有的是在大型卖场、书市进行的。这些方面的调查是需要,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远远不够。因为有些书店更多地关注利润,关注教材发行,甚至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只卖本地出版物,他们提供的信息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信息。面向市场的调查,最重要的是向读者做调查,要直接面对读者,听听读者对已有图书的反映,了解读者目前和长远的需求;出版社的选题计划,既需要专家和销售部门的论证,也要直接倾听读者的意见。还可以向工青妇的各级组织,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商店等党团基层组织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把读者的脉搏摸准,编辑的创意和策划才算有了坚实的基础,创新也有了方向和依据。现在退货率较高、库存不少,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编辑没有直接向读者做调查,恐怕是很重要的一条。
  编辑要想打开新的工作局面,要想有创意,这几条是不可少的,至于是不是还有其他什么,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
  
  编辑创意要讲究价值取向
  
  编辑创意(包括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和一切编辑活动,是决定出版物价值的基本因素。出版的价值在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大局服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根本职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和传承文化,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贡献力量。这是不能模糊和动摇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出版工作者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一切编辑活动根本的价值取向。编辑创新也要沿着这个方向前进,这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无论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还是经营性的出版企业,在这个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有些人一谈到价值,就想到经济效益。尤其是在转制以后,认为出版工作主要就是一种经济工作,或者说它的职责就是搞经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编辑工作就要转到经济工作的轨道上去,就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赚钱作为出版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突出了经济效益,反过来势必淡化社会效益,从而背离了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根本宗旨。如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搞编辑创新,就只能是什么赚钱就搞什么,什么不赚钱就不搞什么,其结果只能是迁就市场。这样,低级庸俗的东西就会应运而生,高雅的作品、不赚钱的学术著作等就只能靠边站,这也就意味着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在这样的出版思想指导下,编辑要想策划有益于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出版物,就会更加困难,编辑整天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旋涡里打转转,其“创新”不仅会走偏方向,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我们有的编辑对这种状况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或者是出于无奈,随风起舞。目前,图书市场上跟风书、克隆书,低级庸俗、无聊的东西,屡见不鲜,这多少反映了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又快又好”转到“又好又快”,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要求我们在“质”中求“量”,在“好”中求“快”。这一方针对于我们的出版发展,有着极端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近几年品种膨胀,质量滑坡,是一帖对症的良药。编辑创新,首先要在“质”上做文章。每一个有良知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在这方面应该有高度的自觉性,要十分清醒地去面对。
  
  推进编辑理论创新,加强编辑学学科建设
  
  编辑要创新,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此就要推进编辑理论创新,切实加强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编辑学从1949年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近三十年来,编辑学研究进展很快,成就显著。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的专著已经有115种。设立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往少里说,也已有六十多所,以编辑出版学为方向的研究生办学点也已有三十多个,而且还有五所大学办了研究院、所。但是编辑学目前还不能算是显学,一般认为它还是一种潜学,有人笑说它是一种浅潜学。为什么编辑学目前还处在不显不潜的状况呢?这里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设置多变和不合理以外,也有学科本身的问题。
  现在看,学科建设有两方面的工作要抓紧做。
  一是要明确学科定位,理顺学科体系。1998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中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以后,把编辑学、出版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合而为一。本来它们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合并以后造成了各校专业隶属关系多样化,课程设置随意性,给学科建设增加了困难。现在新闻出版总署很关心这个问题,做了许多工作,首先要实现学科定位一级学科的目标,使它列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去,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同时,要编写或修订一批基本教材。这是指建设这个学科所必需的教材。如《普通编辑学》、《出版学》、《出版编辑学》、《出版管理学》、《出版经济学》、《出版营销学》、《出版简史》等几本必需的教材。这项工作也要新闻出版总署出面,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统一来抓。组织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业界和教研单位的紧密结合,有计划地进行。第一步,不要搞太多,但一定要坚持质量。有了几本基本的教材,然后再逐步扩充、完善,逐步形成系列。
  二是要加强学术研究。要结合教材的编写、修订,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计划地开展讨论。现在,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有的已经基本接近,有的还有分歧,要认真研究讨论,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目前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同志很多,这是好事,但是研究别人的已有的观点的人很少,有针对性的争论比较少。这样,就不利于学术发展,不利于通过讨论、互相提高,逐步趋向认识上的接近或者统一。这可能和现在大家都很忙有关系。因为我们感到现在一些文章引用的材料,都是几年以前的多。还有是引用报刊上的文章比较多,真正引用专著的文字,评述专著的内容比较少。这只能说明,现在编辑学、出版学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的,还有一些人看,但出版的专著,看的人就少了。原因可能是:(1)根本不知道出版了这方面的书,因为这类书,上不了广告,登不上书讯,即使出版了,其他研究者也不知道;(2)买不到书,因为这类书印数不大,大都到不了书店,上不了架,即使到书店去找也很难看到它;(3)看几篇文章还可以,要读一本或几本书,根本就没有时间,业界人员忙着跑稿子、出新书,不要说看书,有时连看报的时间都不多。高校的教员忙着备课、做课题,除非专门研究有关问题的需要,一般也不大可能把时间放在这上面。所以,大多是从网上查一查,看看这方面有哪些文章,然后就对“现状”作一番评论,发表一点意见,往报刊一投,就不错了。所以我主张有志之士要读专著,研究专著。报刊也要加强对专著的书评,引导大家去研究,这才能把编辑学、出版学的文章做下去,把学科建设好。
  编辑学、出版学的学科建设要搞起来,先得有专门机构来管,或者新闻出版总署委托有关部门代管。编辑要创新,首先要编辑理论创新,要认真学习、认真看书、认真研究。要把二三十年来编辑学、出版学理论究竟有些什么成果,什么经验搞清楚,才能有所进展[如果读许多书有困难,有一本书可以看一下,即丛林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1983—2003)》。此书对20年来我国编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议,所收材料相当丰富,对了解过去20年的情况会有所帮助]。任何创新,都是从继承原有的基础起步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3]。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没有基础,怎能凭空创新呢?所以,要推进编辑理论创新,加强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关键在创新,基础在继承。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也是最有活力的创新。让我们在继承和创新上下功夫,把编辑学的学科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注释:
  [1] 邵益文.20世纪中国的编辑学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6.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3]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11-11.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