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编辑创新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作者:邵益文
出版创新,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创新。出版的内容创新怎么做?说到底就是编辑创新。因为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创新当然也是出版创新的中心环节。如果编辑创新这一环节被忽略了,那么,内容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出版物的内容是经由编辑选择和加工呈现的。如果编辑在内容上不能创新,其他环节即使有创新,效果也会大受影响。
什么是编辑?编辑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相应的信息或著述材料为基础,进行创意、优选、优化和组合等综合性的精神生产过程,使精神成果适合于制作传贮载体的创造性智力劳动。[1]这个界定,强调了编辑活动的创造性,说明了编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同时,把编辑活动的特点主要归结为“创意”、“优选”、“优化”和“组合”。
先说创意(有的称为设计或者构思、策划,大体上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创意更适用于各种编辑活动)。这是编辑创新的前提。创意首先体现在选题上。一般说,想出什么样的出版物,在编辑头脑里应该先有一个考虑,也就是从主题到表述,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规模,都要有个想法,逐步形成腹稿,变成方案,然后再进行论证。这种方案的产生,有几种途径:一是编辑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有感于当前新形势、新事物、新思潮的触发而形成的;二是编辑根据深入的调查,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分析研究获得的成果;三是编辑有感于某种特殊事件、人物、场景而引发联想获得的。选题有了新意,出版物的创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不是凭空来的,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最主要的是依靠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感奋的变化,蕴藏着无比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出五彩斑斓的创新素材。编辑的创意必须紧紧地依靠社会实践,包括工作实践、学习实践、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的实践,等等,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编辑才能对出版物的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推进到对编辑学科建设的创新。
其次,说优选。优选是编辑创新最基本的部分。优选,首先是优选选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选作者的创意、作者的成果(作品)。编辑在作者创意或成果(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优选,把作者的作品变成有价值的出版物,这一富有创意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审稿上。审稿是优选的基本环节,题目选好了,但内容质量不一定好,或者基本可用但有若干缺憾,所以审稿这个环节不可或缺,它甚至是比选题更重要的环节。只有把好审稿这一关,才能使作品成为更完善的出版物。
再次,说优化。优化是指编辑对已有作品进行加工,使它真正符合于视听者的需求,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程度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它也是一种创新活动。优化的总的要求是把编辑的思想、知识、个人的体会,凝结到作者的作品中去,不仅要克服原作中的差错和不足,而且要使原作更加丰富充实,这就要求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也就是说编辑的加工要恰到好处,要和作者原稿的思路、结构、文风浑然一体,同时又更加适应特定载体表现的需要。
最后,说组合。组合的简单解释就是组装,组合也是一种创意。它的要求就是要使出版物的结构和体系更加合理、完美,以进一步满足视听者的需要。当主体和各种零部件都已分别制作完成,组合就是不可缺少的工序。组合是稿件发排前的重要环节,它对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意有重要意义。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大家说出版提供内容,实际上这里的“内容”是一种统称,落实到编辑工作上,面对具体的出版物,它既包括内容又包括形式,比如书刊的封面、版面、装帧设计等。这些也是展现编辑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创意不可或缺的方面。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编辑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新活动。
从出版物的类型看编辑的创新
关于出版物的类型,这里只说便于说明的几类。
第一类主要是大众传播类出版物,如非学术性报刊、普及性图书、多数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等。它以传播信息和普及知识为主。这种出版物的创意,大多出于编辑或编辑群体。现在编辑出版工作者中所说的选题和书稿策划,也多针对这一类出版物。
第二类是学术著作、学术期刊等出版物。这类出版物网上不是绝对没有,但在目前数量还比较有限;有时这类出版物也带光盘同时出售,但总的说来还是以书为主。这类出版物的内容是集中人类思想精华的宝库,是作者长期积累、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所以,它们的创意、构思,主要是由作者进行,编辑是在作者构想、作品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作为出版者的创意。现在有的编辑主张提前进入作者写作过程,如果作者欢迎的话,当然是可以的。但要警惕的是,要注意尊重作者,不能光从出版的角度、销售的角度考虑,因为作者是这方面的专家,编辑即使能进入角色,也只能起一点参谋和辅助的作用,不能指手画脚、越俎代庖。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类是登载艺术作品的出版物,如美术、书法、摄影艺术作品,包括著名作家的手稿等。这类作品在网上不是不可以展示,但真正要欣赏,还必须依靠纸介质出版物。对于这类出版物,编辑也可以有自己的创意,主要是如何更好地使作品体现出艺术特色,提高它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第四类是工具书。这类出版物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编辑起主导作用,从规模、框架、条目设计和释文规格到附件的确定,编辑都有自己的创意;也有的是作者起主导作用,编辑辅之;更多的是编辑和作者紧密结合,反复讨论,共同提出和落实方案,这需要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创意。
第五类是教材。编辑的创意主要是如何让它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包括设计、成本、用料和消灭差错等,尤其是对于国家统编的教材,或者是经权威专家审定的教材。应该说编辑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这类出版物中有一部分,是纸质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兼而有之,编辑的创意也要相应跟上。
编辑创意应该具备的条件
前面讲到,编辑创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2]编辑要实现科学的创意,有效的创新,既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又与编辑周围的因素和本身的素质不可分;既要传承和创新文化,又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又要实现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根据这种要求,编辑创意要做到胸怀全局,心系读者,背靠知识,面向市场这样几点。
第一,要胸怀全局。尽管编辑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但却是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战士,他的工作决定了他的成果要面对广大群众,负有宣传思想理论、传递信息资讯、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社会时尚、引导教育群众、陶冶读者情操的责任。编辑虽是普通一兵,却要像统帅一样,了解国内国外、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相关精神和情况,及时捕捉战机,才能战而胜之。要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才能适应社会和自己工作对象的需要。所以,胸中要有全局,不然就很难做好工作,更谈不上有创意。
第二,要心系读者,或者说是多种出版物的视听者。出版是向视听者提供内容的,选择、提供什么,具体是由编辑来决定的。所以编辑的心中一定要有读者,要一心向着读者,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这是产生创意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编辑提供的内容不对读者胃口,读者不愿读、不接受,那么编辑的一切工作就变成了无效劳动。也就是说,作为编辑,一切工作都要从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健康发展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出发。离开这一点,编辑工作即使自认为富有“创意”,也就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违背了这一点,把一些低级无聊的东西,甚至是文化垃圾提供给视听者,那么编辑工作只能是有害的,甚至是有罪的。这说明反对出版工作中的低俗化倾向,是当前坚持出版物质量的重中之重,如果忘记了读者,老想着赚多少钱,那是根本做不好出版工作的。在我看来,对于编辑出版工作来说,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比心系读者这一点更重要的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