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强化品牌意识 打造精品课程教材

作者:邹学英




  (六)验收评审 精益求精
  研发完成后的项目成果能否成为精品,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为此,高教社组建了由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出版社专家、本版教材用户、外版教材用户共同构成的专家组,按照有关标准,对百门精品课程教材项目成果进行结项验收和达标评审。
  达标评审的基本原则是“严格要求、宁缺勿滥”。要求项目成果必须经过高校师生试用并有反馈意见,要有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更要有一线教师、同类产品用户和学科专家的评价,通过达标评审的项目应体现出精品的基本特征。只有验收合格的项目成果中的优秀者才能进行更为严格的高教社“百门精品”品牌达标评审,通过达标评审后才能在产品上打上“百门精品”的标识,作为“百门精品”品牌产品推出。
  
  四、打造精品课程教材的点滴体会
  
  四年来,高教社人在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打拼中付出许多,也收获不少。下面是几点体会。
  (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团队
  打造精品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团队,这支团队包括研发队伍、编辑队伍、营销队伍、服务队伍、技术支撑队伍、经营管理队伍。他们要各司职守,密切配合,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铸就辉煌。
  (二)要提升编辑的三大能力
  精品的打造需要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优化的整体设计,实现内容为核心 + 先进的教学理念 + 先进的数字技术 + 先进的设计思想,并发挥各种载体的优势。这就需要编辑提高三大能力:把握教育资源发展趋势的能力,提供先进教育资源实现形式的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和进行教育资源市场运作的能力。
  (三)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高教社在保持提供优质文本教材这一传统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使优质教学资源以纸质、电子、音像、网络等多种方式重复利用,实现主体出版、服务跟进、优势互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一鱼多吃”。高教社精品课程教材项目成果不仅有主教材,还有相应的辅助教材;不但有纸介质教材,还有音像制品、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不仅有多功能、多媒体的教学包,有系列化的教学解决方案,还有将教学包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结合在一起,能提供更多教学资源和在线互动的服务。这样,就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更加方便、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先进教育技术的利用。
  (四)整体设计 功能互补
  百门精品课程教材项目成果因立体化设计而形成整体优势,但呈现方式却各有侧重。纸质教材是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学课件(包括电子教案)帮助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难点、重点,网络课程辅助学生自主学习,音像制品替代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素材为学生扩展视野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试题库或习题集有助于对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支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和学习的支持服务。
  比如,图文并茂、彩色印制的公选课教材《基础生命科学》(清华大学吴庆余主编)在内容处理方面,将部分传统内容转移到所附光盘上,既压缩了篇幅,又便于学生查询参考;《材料力学》(清华大学范钦珊主编)配套8种中英文版结合的数字化资源,将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充分体现出来,是对书本内容的深化和补充,体现了情景教学的理念,有利于启发、引导式教学和师生互动。这些项目成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五)要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衔接
  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教社的百门精品项目建设理所当然地要围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质量,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高教社一百多个精品项目中,有许多项目的主持人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更有许多项目成果为国家精品课程主教材。例如,国家精品课程清华大学的“现代生物学导论”、“结构力学”,四川大学的“细胞生物学”等,其主持人吴庆余、袁驷、王喜忠等都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生物科学类24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大部分课程的主教材由高教社出版;工程图学类12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有10门的主教材由高教社出版。
  (六)要千锤百炼,不断创新
  精品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锤炼。高教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项目成果,基本上都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它们在长期的使用中不断优化、更新,成为在某一学科、专业课程中历久不衰的品牌。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主持的百门精品项目文艺学系列教材,其主教材前一版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在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王先霈主持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秦曾煌主持的百门精品课程教材《电工学》,经过四十余年的锤炼,历经6次修订,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主流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中获奖最多、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
  正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袁驷所说,精品建设是一种境界!精品精在精益求精!精品精在点点滴滴,精在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陈香. 高校教材陷入同质化竞争. 中华读书报,2006-03-29.
  [2] 陈昕. 现代出版业的趋势与创新. 中国图书商报,2005-09-02.
  [3] 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启动“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 // 高等教育出版社规章制度选编(第一分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135.
  [4] 顾淑霞.“精品”,用什么铸就:记袁驷教授的《结构力学》精品课. 中国教育报,2004-03-26.
  [5] 金霞. 品牌建设刚刚起步观念体制尚需突破:书业呼唤兴建品牌战略. 中国图书商报,2006-05-19.
  [6] 吴庆余. 我为什么要编写全彩色《基础生命科学教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验选编(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谢迪南. 码洋过亿元提速两位数:高速度增长的背后. 中国图书商报,2006-04-11.
  [8] 杨承运. 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项目落实检查点评. 高教人,2004-05-15.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