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 泓
编辑出版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跨媒体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做法是:
①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在教学全过程的控制上确保新教学体系的实施。围绕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合理设置课程,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和实践教学的比重。
②强化实习基地建设,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提供保障。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出版发行实习基地。实习地点主要选择传媒集团及有影响的门户网站。
③聘请资深媒体人士来校开办讲座,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把握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把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④重视学生经营管理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作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实行支持和保障政策,鼓励其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国家把其定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出版行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等少数几家保留原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性企业单位。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经营管理的意识,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营管理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不仅需要学校下功夫培养,而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磨炼才能形成。
3.在办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通才教育与特色教育并不矛盾,因为通才教育是基础,特色化和专业化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专业特点。我们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点背景不同,有的设在综合性大学,有的设在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和专业高校。隶属的院系也不相同,有的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信息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还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背景、基础增长点都大不相同,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满足出版界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如果几十所高校都培养一个模式的编辑出版学人才,学生就业势必会出现困难。所以,要特别强调多样化和特色化,避免模式单一,有特色才会有市场。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开设了传播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三个专业。起初,编辑出版专业以书刊编辑作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和大多数兄弟院校所设专业并无二致。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将方向定位在电子与网络出版编辑上。
这个大的调整,首先是为了顺应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出的多层次、多样化要求。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业的发展环境。电子与网络出版方向的高等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作为新办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下属的编辑出版专业,可以顺势而为,后来居上,以此作为突破口,培育出核心竞争力,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目前高校普遍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一调整也是一种审时度势的选择。其次,这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利用已有的优质平台,整合拥有的各种资源。华南理工大学有着强大的工科背景,素有“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的美誉。而现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由原先的人文学院改建而来,学校的人文素质中心就设在该院,在人文课程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电子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子商务学院等兄弟学院,可以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学生可以在这些学院选修跟电子与网络出版有关的课程。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依托,形成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大跨度交叉的办学特色,以满足传播业对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1] 腾跃民.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编辑学刊,2006(5).
[2]师曾志. 由流向思考源头:从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1999—2004年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重新思考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出版,2004(10).
[3] 王斯东. 互联网催生新职业成就新贵族. 人才·市场报(电子版),2006-05-31.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赵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