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 泓
近几年,编辑出版专业迅猛发展。据北京印刷学院2005年作的一项调查,全国各地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院校已达到一百三十多所。但令人奇怪的是,一方面该专业在不断扩招,另一方面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却遭到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只有15%[1]。这个数据说明出版单位对现在的编辑出版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都不大。还有人对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1999―2004年6届毕业生共126人的去向作过统计,其中直接读研究生的40人,占31.75%;其次去新闻单位的19人,占15.08%;第三是去出版社的13人,占10.32%;其余依次去了IT业、金融、保险、演艺圈、科研单位、图书馆、广告业等[2]。
武汉大学编辑发行专业和北京印刷学院毕业生进入出版社、书店系统及印刷厂的比例甚高,前些年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严格地讲,武汉大学的编辑发行专业方向定位在书刊营销,并非培养编辑人才。这个专业办了二十余年,具有先发优势,历届毕业生分散在各地出版单位,校友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人际网络,为后来者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北京印刷学院主要为印刷厂输送技术人才,亦非编辑人才。这些都说明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跟业界需求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所在地广东省为例,目前已开设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但省内只有个别的几个出版社接收过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2005年,某家出版社的社长给华南师大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就谈到了出版社不愿招收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问题。这就是编辑出版专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
出现专业教育与业界需求严重脱节这一局面,原因大致有:
1.培养目标局限于书刊编辑
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普遍设在中文系下面,是按培养文稿编辑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书刊编辑。后来增设的教育点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也是以培养书刊编辑为主要目标的。在传媒行业当中,出版社规模普遍偏小,人才需求总量有限。如果从大出版的角度看待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毕业生流向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单位,出路会宽很多。
2.图书出版编辑强调专业学科背景
出版社招聘人才时更愿意选择有某一学科背景知识的毕业生,而不是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的招聘计划中规定,应聘编辑职位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而且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也要达到一定级别,否则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们要正视用人单位的这一要求,想办法调整专业结构,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出版,符合复合型人才标准。本科生最好能辅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拿到第二学位。
3.教材陈旧,师资匮乏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系列教材总体上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内容陈旧空洞,没有充分吸纳编辑出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反映出版产业的最新动态。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岗,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实践经验,而且缺乏编辑出版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
二、以人文社科基础教育为主,电子网络技术教育为辅,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传播数字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和内容资源需要整合,从这个角度看,21世纪的出版业更是一个编辑主导的产业。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要跟上数字化时代的需要。目前,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已成为推动出版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培养适应这一发展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至关重要。
网络的兴盛给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带来了更多机会。传媒产业格局因为网络媒体的冲击发生了巨变,总体而言,以报刊、图书为代表的旧媒体正在走下坡路,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如日东升。这一趋势给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编辑的职位大增。按照网站数量估算,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达到三百多万人。未来8年,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网络编辑的缺口将达到一百万人[3]。传媒业已成为中国十大热门行业,而传媒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复合型的网络编辑人才。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大量既具备丰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又懂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在是一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无论是以报纸、图书为代表的老媒体,还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都在不断地融合,现代编辑人才要站在这个结合点上发挥作用。这对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可以到报刊社、出版社(图书公司)、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工作,也可以到各类网站工作。
本科生教育首先应按“大出版”观念宽口径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大出版涵盖了图书、网络和数字出版等多个领域。“大出版”观念顺应了通识教育、宽口径教育这一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我国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是要求压缩专业,强化素质教育、通才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首先应进行专业整合,对分得太细的本科专业如编辑专业、出版管理专业、印刷专业、图书发行专业等,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进行整合,以便明确教学重心,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明确培养目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以及WTO规则框架下,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为适应新的形势,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须推出有力的变革举措。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现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经营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贸易等。这些课程并非不重要,但专业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基础课程偏少。特别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不宜分得过细,像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法规、版权贸易等内容可以适当压缩。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加强对市场类、营销类课程的设置。国外有些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图书出版课程中就有图书市场营销、图书宣传、促销和公共关系、电子出版物网上营销和网上服务等。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开设的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性不强,如图书发行概论、出版学概论等。另外,须增加电子网络出版方面的课程,如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动漫制作等。
我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抓两头,一是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二是增加新媒体理论与应用的课程,使之适应电子与网络出版的发展趋势。在突出核心课的前提下,压缩专业课,扩大选修课,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的培养。
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特别是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的专业,既要懂文史哲政经法,又要涉及数理化天地生,还要懂出版物的编印发全过程,所以应该进行专业和课程整合。建议本专业的课程由1/4的专业课程和3/4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组成,学生同时还可根据个人需要选修其他理工科院系的课程,并要注意在课外大量阅读自己喜爱的专业书籍以及邻近学科的书籍。
[2]